论文交流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黄汉宗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福建 南安362321 )
发表于CN刊物《教研周刊》2018年12月25日第54期
摘要: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学生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的不再是让学生简单了解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创造东西,因为时代的要求已经不一样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这要求教育也要进步才能够让新的一代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摒弃传统的对于学生知识灌输的模式,融入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才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需求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开学第一节课我不会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引领学生和语文来一次亲密接触。精选一些美文和学生一起品读,让学生感知了解语文的重要性;讲一些和语文有关的笑话、故事,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语文的趣味。如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礼貌地回敬:对,牛弹琴!学生在笑声中感受着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笑声中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知道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自然从心理上就引起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以此为契机,我布置给学生第一节课后的作业便是课后搜集有关语文的美文及和语文有关的小故事,之后每节课前三分钟交流,学生兴趣浓厚,对语文课也就渐感兴趣。
二、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意的文字具有鉴赏能力和喜爱,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课堂导入语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音乐、视频、图片,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迅速营造优美的课堂意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夜色迷茫,江水漫漫,一轮古月高悬空中。之后,琵琶声隐约响起,逐渐清晰,伴随着琵琶声响起的是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学生逐渐被课堂中的场景吸引,不由得跟随教师充满情感地诵读课文。显然,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情感,又通过诵读不断酝酿情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上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时也采用此种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比如,遇到一篇新课文,须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读不准,查一查字典、辞典。预习中理解不了的问题,可以查资料寻求解决,还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课上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疑难问题别人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是怎样说的,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可由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雷雨》《鸿门宴》两篇课文时,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上鲁迅《祝福》时,让学生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展开调查,写成分析报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需要对“自主学习”的“自主”把握好度。实践中,我也感到如果不把握好学习中“自主”的度,一味追求“自主”,课堂也许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导向,反而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向善、求真与致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不讲或只用很少时间去讲解、点拨,意味着他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学会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掘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情感上乐学,策略上会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自觉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人,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章万喜.走向自主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