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基于“审美判断”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30 作者:刘识芳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14543

摘 要:美术作品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智慧结晶,还反映了艺术家所生活的年代,揭示了其内心的情感。当下的课程改革要求,传授一门课程,不仅要讲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紧密结合学科思维及育人功能,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即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美术鉴赏课相比初中美术课提升了一个高度,赏析作品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审美判断,这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在这种新背景下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从多种视角了解美术作品的风格、内涵以及表现形式来赏析评价一件美术作品。

关键词:审美判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

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不同的歌声”,是美术家根据自己对生活、自然、社会的理解而选择的独特视线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是美术家人生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综合体现。高中美术鉴赏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其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而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彼此助益。[1]所以,教师传授美术知识时,同样也是在传递一种审美态度,它将美术知识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等穿插在一起,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而进行的综合审美判断。

一、“审美判断”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都是以古今中外的名作为例,对作品的作者、背景、内容、形式逐一展开分析,因此,审美判断在鉴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美术鉴赏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再次生成新的美术知识,以提升审美认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判断。其次,美术作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财富,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印迹,也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美的形成是人们的选择,选择就意味着判断,美与丑、雅与俗的甄别是需要引导的,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判断力,鉴赏分析是促进学生审美判断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再者,美术作品虽是直观的体量轮廓和视觉形象,但学生的思维却是自由发散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视角,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表达。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分享给学生,使之深入掌握鉴赏的原则和方法。如,学生面对一幅秋景图时,会联想到秋天庄稼成熟与人们丰收劳动的场景。当面对梵高的系列《自画像》时,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它的色彩、构图、肌理等方面后,再让学生深入了解梵高的生活以及个人状况,明白这些作品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如何表现出梵高的精神家园。再如,学生鉴赏关于劳动者的作品时,可以联系实际,感受劳动的不易。在基于利用专业知识鉴赏作品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其他领域的知识,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改变世界,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表述一些心得,体会到劳动的美,进一步丰富自己对美的判断。

二、“审美判断”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教师需要仔细钻研,巧妙的设计,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审美情境。美术鉴赏是让学生在反复观照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用意,理解作者的情感,揭示作品蕴含的美感,在追寻美术家视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判断能力。另外,教师将学生融入创设的氛围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先进行美术术语的解释,再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对作品产生情感,提升了审美层次,从而激发想象力,在鉴赏中产生自己对该主题的创作的审美判断。如鉴赏齐白石的《虾》时,可以抓住其虾腹的特征,讲解“伸”“曲”“弯”“弹”的造型与特点,指出作品中的虾是以“水中游弋的虾”为基础,经过美术家的笔墨处理后,将想要表达的动态美通过朴素的水墨绘画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作。教师解析《虾》后,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家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后,基于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将想表达的感情与内容,通过创作进一步升华。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美术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美术作品在视觉上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精神上陶冶了人们的情感,一步一步地提高我们对美的要求,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

其次,有选择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美术无界限,徜徉在美术世界里,我们可以欣赏国内外各民族的代表作品——拥有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东方艺术、充满神话色彩的古希腊艺术、朴拙又热情的非洲艺术等。当学生们在鉴赏这部分作品时,便可以联系社会科学知识,了解那个经历几十个王朝蜕变的东方国度,有着不同的经济情况和政治背景。因此,产生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特征。在美术作品中感受同一时期文化影响不同,画家流派不同,比如唐代阎立本以画帝王为主、吴道子以描神仙为主,前者处于初唐,受宫廷文化的影响,后者处于儒、释、道融合发展的阶段,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美术作品呈现的不同,这让我们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影响,讲解流派的产生和绘画的特点,如在介绍古典雕塑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进一步对比雕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

再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对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情的表述。然后,老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己进行表述的精简,赏析的精准。同时,也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安排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想法。此刻,教师应该及时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心中产生自我实现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2]面对鉴赏除了我们可以借用书本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紧跟潮流,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库,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最后,与时代接轨,审美判断也要应用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著名理念:教育即生活。所有的审美知识和判断,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如果离开生活,一切美术知识都是空中楼阁。美术貌似很高深,其实也很简单,学生学会穿着得体、容貌端庄;懂得布置自己的房间或宿舍;合作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甚至是物品、用具的摆设等等,这些都涉及审美判断,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因为不是每位学生都会进行美术创作,但是审美判断却是每位学生必需的素养。所以,教师也应担负起指导审美实践的责任,才能把审美判断落到实处。

美术鉴赏教学对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读图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越来越多。通过这种对作品的赏析来传递一个人的文化内涵。美术作品是一种生活重现,也是一种升华,以静态的形式展示动态的世界。[3]美术鉴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不让鉴赏变得单调,变得孤独,教师应该将培养专业水平和审美判断能力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也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与学科思维,使审美判断能力真正得以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教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康丽.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开展“学术攻防”的实验研究[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3):6.

[3]闻福喜.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施方法浅谈[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48).

 

 

本文发表于《明日风尚》CN32-1775/G0  201910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