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坚守抱志轩 笔耕永不辍——记南安国光中学语文组青年教师吴智勇
国光中学青年教师推介报道之一:
坚守抱志轩 笔耕永不辍
——记南安国光中学语文组青年教师吴智勇
大概是因为文人相亲的缘故吧,在我尚未调入国光中学任教的时候,就早已闻到语文组吴智勇老师的大名。
从教十多年,我对语文教学研究一直情有独钟,却苦于生性愚钝,少有建树,是以时常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于网络媒介之中,广泛搜集整理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借鉴同行的宝贵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
2003年,我在语文天地网教师个人专辑里苦心经营,有幸拜会了吴老师与他的“抱志轩”。看了轩主的简介,了解到吴老师2001年从福建师大文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国光中学任教。在涉足杏坛未久,他深深地体味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于是,谦虚上进的他将斗室称为“抱志陋轩”,告诫自己要“志存高远”,“即使不能成为杏坛中的一支艳丽的花,但至少也要让自己散发出几许的清香”。怀着对阅读和写作的研究的浓厚兴趣,在走上教坛的短短两三年时间(2001-2003),吴老师就已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新作文》《语文报》《考试》《语文月刊》《中国考试》等刊物发表有关写作及其他专业文章三十余篇。我不禁哑然失笑,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虽时常涉足于网络,也常向各省市语文界同行、作家求经请教,却没有料到在邻镇的国光中学竟然有如此年轻有为的语文教师。于是,我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2004年春,我应邀担任山东曲阜大学主办的《现代语文》(高中版)“作文大家评”特邀主持人,时常参与杂志社的一些活动,如推荐与点评学生优秀习作,偶尔也写写文章。在杂志社赠阅的《现代语文》(高中版)上,我又拜读了吴老师撰写的文章与指导的学生的诗歌。7月,我参加泉州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论文评选,有两篇教学论文获得二、三等奖。在浏览泉州教育局公布的获奖通告时,很高兴地发现了吴老师的《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网络:写作教学的“冲击波”》也分别获泉州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二、三等奖。那时,又从同事小黄的口中得知吴老师2004年度也是佳作不断:8月,他撰写的《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契合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一文发表在《龙岩师专学报》;《新作文——中学教学》第7~8期合刊发表了他的《高考作文要善于与阅卷者沟通》;9月,《考试》发表了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你的高考作文写得诗意一些》。于是,我结识吴老师的心情越发地迫切。
2005年6月,我接到《福建教育》编辑部的电话约稿,并冒昧地与吴老师通了电话,在他与其他老师的热情支持下,我们合作撰写的《讨论:试卷大变脸,一种方向》终于在《福建教育》(中学B版)第7期发表。秋季,我有幸调到国光中学任教,本想安顿好行装就去拜会吴老师,一位同事却告诉我,吴老师到福州参加研究生脱产学习了,为期一年。想到一年之后才得以跟吴老师会晤,我不禁有些须惆怅。后来,国庆期间,在学校办公室偶然遇到回来补办材料的吴老师,因为忙于上课,见面不到两分钟,可文静儒雅而稍带腼腆的吴老师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学期来,我在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应邀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现代教育报 高考周刊》A4版开设了“潘老师讲作文”(后改为“作文大讲堂”)栏目并担任主持人,也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推荐发表了几篇学生习作。这时,我又欣喜地注意到吴老师佳作不断:《<鸿门宴>素材梳理及其内涵挖掘》发表在《新作文.作文教学与研究》第六期,《高考作文创新的误区及其规避》发表在《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第10期……临近寒假,从学校王副校长的口里,我欣然得知吴老师仅在2005年秋季就有7篇教学论文发表在CN刊物。当时,我猛地记起校长、特级教师黄飞跃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选自《教师专业发展要“过三关”》)于是,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应该当更多的人知道吴老师的事迹,让更多的同行在教学研究的路上寻找到结伴而行的良师益友。至于我文笔的拙劣,就没有顾及了!
好一位笔耕不辍、愈战愈勇的吴智勇老师!让我们真诚祝福他,植根于国光中学这一片教学沃土中,早日成为杏坛中一支无比艳丽的花,散发出阵阵沁人的清香!
南安国光中学宣传报道组 潘志敏
2006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