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国光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校本教研与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06-02-10 作者:教科室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5445

海南、山东、广东、宁夏四省已于2004年秋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省将于2006年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中新课程是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的新课程,为教师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高中课程的实施要依靠教师,因此,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意义重大,是落实高中新课程目标和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保证高中新课程在我校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更好地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打造我校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品牌,更好地发挥示范校、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第一稿)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为依据,以学校为主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引,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价值取向,结合我校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实际,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促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和教研质量,坚持我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追求一流,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最终实现把我校办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侨乡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的办学目标。

校本教研与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把校本教研与培训的过程当作是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自我打造的过程、素质提高的过程、专业成长的过程、境界提升的过程、整体优化的过程。

二、工作目标

1、校本教研与培训是新课程实施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新要求。校本教研应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为重点内容和主要目标。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多角度反思,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帮助教师学会教学,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2、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增强“同伴互助”意识,探索校本教研与培训的新途径。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建立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式校本课题研究,将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的组织、教师精神的家园,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3、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理论的“通识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促进观念转变,树立和强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4、通过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实验教材的学习研修,研讨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措施保障

1、建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确保校本教研与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深入地开展,巩固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成立由校长、分管教学研究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省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南安国光中学校本教研与培训领导组”。为确保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成立学科课程委员会和学科课程小组,为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充当智囊团。这为我校校本教研与培训提供了领导保障和智力保障,形成有效合力,确保其健康、有序、积极、有效地向前发展。

2、制度落实、经费保证

学校教研室负责校本教研与培训的常务管理工作。制定和修订各项具体的工作方案(如“结对帮扶”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学基本功评比等),建立教师个人档案袋,加强跟踪管理(含教研组计划、备课组计划、学科课程小组活动计划、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培训原始材料、培训考核成绩等)。校本教研与培训及其它继续教育的活动与成果,作为评优、晋升、课务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的经费有保证。外派进修学习培训的费用全额报销,研究生学历学习的学费、每位教师两份专业杂志费用学校报销,新课程实施通识培训材料和课标解读材料由学校负责购买。此外,学校设立如课题研究奖励方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奖励方案等。

四、校本教研与培训方式

1、落实教研常规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通过“同伴互助”方式进行学习、获得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校本教研活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教研室应与教务处通力合作,整合学校内部机构,制定与修订各项教研活动制度与常规,形成融教学、教研、进修为一体的校本教师培养系统,并加强过程性管理,确保制度落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搭建展示平台,创建教师专业成长空间。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校本培训从教师的基本功抓起。通过举办板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比赛、“提高质量,从我做起”论坛活动、校园网论坛、资料交流、学校教研通讯、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等形式,搭建教师展示平台,检阅校本教研与培训成果,为每个教师创造提高知名度、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3、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研培训功能。完善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创建高中新课程实施专项网页,使校园网成为教研交流、校本培训、成果展示、教研管理、教学管理的重要平台,并成为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研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考核工具。

4、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以“行动研究”为主改进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经验”解决问题,提倡案例研究和记录教学中的小事件,使自己的教学日益完善。

5、讲座式培训和参与研修式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校外学习交流与校内交流培训相结合(以校内为主,立足校本)。

五、校本教研与培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为切实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应以校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培训资源,创造条件争取校外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2、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充分挖掘教师群体的资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4、学生资源。5、外派学习或请进讲学,利用校外资源。6、网络资源利用,发动教师参加省、地、市各级网络继续教育。

六、校本教师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1、通识培训(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外派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带回的课程专家讲座音象材料和电子材料及外派培训教师的学习心得汇报。

2、通识培训(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共8册的系列丛书),书目分别为: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3、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本,各学科实验教材研读。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相关方案的全员学习培训与贯彻实施。

七、校本教研与培训时间

校本教研的活动时间安排,参照原订的学校教研活动计划执行。

教师培训的时间规划如下:

第一阶段(20062月——20065月)

南安市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我校全体教师已接受过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系列1、系列2及各相关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解读本。

第二阶段(20066月——20068月)

1、继续选派有关领导和学科骨干参加教育部和教育厅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2、集中培训与研讨系列3的学习内容。重点研究针对模块的课堂教学策略。

3、全员接受培训与研讨新课程实施各职能组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教师个人的执行方案及学科教育教学计划。

第三阶段(20069月——20077月)

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体拟任高一年级的教师已经过比较充分的岗位培训,这一阶段将进入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实验实施阶段,本阶段将以新课程研究、实施为主要内容,活动将主要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本阶段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和出现的新问题概括、分类,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校本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介绍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实现教师培训工作。

第四阶段(20078月——20087月)

做好新课程实施一年的工作总结,全员接受培训与研讨新课程实施各职能组制定的高二级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教师个人的新学年执行方案及学科教育教学计划。新加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师按第一至第三阶段的安排接受校本教师培训。

 

 

国光中学教研室

2006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