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

全国道德模范(学生)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07-10-10 阅读 : 3215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致敬词:“舍己为人。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向你们致敬!”
    ’徐伟,男,22岁,中共党员,天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2005年12月27日下午,3名中学生在天津工大泮湖冰面上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路过此地的徐伟听到呼救后,迅速跑到冰窟旁,一手紧紧抓住冰窟边缘,一手用力去拉落水少年。这时冰面突然开裂,徐伟也掉进刺骨的冰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险境,徐伟的脑海里闪现出了小时候溺水时的那种恐惧。但他很快稳住了情绪,用力将3名少年托出水面,帮助他们用手扒牢冰面。然而,自己刚刚探出上半身,冰面又一次塌陷,他再次落入湖中,双手和胳膊多处被划伤,鲜血直流。徐伟强忍疼痛,回过头对3个吓得直哭的孩子说:“别害怕,我一定能把你们救上去!”此刻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牺牲,也要救出3个孩子。他小心地用手按着冰面,一点点地将上半身挪到冰面上,随即滚了一下,终于远离了冰窟。这时,闻声赶来的群众争先恐后要帮他一起营救。可当时周围的冰面已经开始摇晃,为避免出现更多的危险,徐伟大声呼喊:“你们不要过来,把木棍递给我。”他冷静地劝住前来救助的人群,独自一人趴在冰面上,利用大家递来的木棍,艰难地将3名少年一一从冰窟中救了出来。
   ’徐伟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地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为节省开支,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简单的。救人后,徐伟脚上的皮鞋被水泡得变形了,习惯节约的他也舍不得花钱买新的。就是这样一位家庭贫困学生,当被救孩子的家长硬塞给他1000元时,他把钱捐给了天津市联合助学基金会,并在信封上写着:请交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徐伟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大学期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连年获得奖学金和社会奖励金,被保送为2006级免试研究生。他虽家境贫寒,但从不怨天尤人,自强自立、乐观向上,靠助学贷款和打工完成大学学业。他尽管身体瘦弱,却两次报名参加献血。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徐伟的事迹。徐伟参加了全国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和由中宣部、公安部等单位举办的“唱响正气歌,做时代骄子”——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大学巡回报告活动,在10多个省市报告20场。
   ’2006年,徐伟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

   ’赵传宇,男,23岁,中共党员,长江大学学生。
   ’2007年1月22日下午,76岁的张多平老人在长江荆江段江边洗衣服时不慎滑入江中。正在江边散步的赵传宇听到呼救声来不及脱掉衣服、鞋子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江中。这一段水深湍急,漩涡极多,落水人员生还几率很小,生活在此的本地人也不敢轻易下水,而赵传宇却在这刺骨湍急的江水中急速游到老人身边,他一手托起老人头部,另一只手朝岸边划去。两人的棉衣因浸水越来越沉,赵传宇也越来越吃力,他奋力游到岸边,把老人推上岸,老人得救了。上岸后,别人询问他的名字,赵传宇笑而不答,裹着湿透的棉衣,从人群中悄然离去。事后,张多平老人一家和热心邻居经多方打听,才了解到救起老人的年轻人叫赵传宇,是长江大学的学生。张多平家人为了感谢赵传宇,硬要给他2000元,在推辞不了的情况下,赵传宇将这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他说,每一个善良的人,见到这种情况都会伸出援手的,这钱我不能收,应该送给更需要的人。
   ’23岁的赵传宇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庭条件艰苦,赵传宇靠打工和奖学金完成学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乐观豁达,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做过家教,干过推销员,当过超市收银员,担任过代课老师……每做一件事都认真负责,赢得好评。尽管打工占用了不少时间,但赵传宇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今年报考研究生,他以优异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他每月生活费不到200元,但每次班里发放困难补助,他总是要求减少补助款。他虽然节俭,却经常把打工挣来的钱借给同学。几年来,赵传宇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并在班里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传宇救人不留姓名的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一位87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在给赵传宇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
   ’

  ’谢芳秋,女,21岁,广西宾阳县中学学生。
   ’2003年2月21日晚,年仅16岁的谢芳秋在路过宾阳县黎塘火车站一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位聋哑老人扛着甘蔗横穿铁轨行走,而与此同时,一列调度机车正飞速驰来。由于被甘蔗挡住了视线,聋哑老人既没有看到列车正向他急速逼近,也无法听到列车一阵阵急促的示警鸣笛声,仍然在缓步地走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谢芳秋毫不犹豫地飞身奔向火车轨道,在列车将要撞上老人的瞬间,用双手奋力向老人的后背推去。聋哑老人被推出火车轨道获救了,身体单薄瘦小的谢芳秋却因为来不及撤离,被飞驰而来的列车撞倒。滚滚的车轮无情地碾断了她的右腿,车上的铁架子钩起她的衣服,将血流如注的她拖行了10多米远。经医院连续7个小时的全力抢救,谢芳秋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她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哑巴叔叔没事吧?”事后,有人关心地问:“列车就要撞人了,你不害怕吗?为了救一个聋哑人,自己却伤成这样,你后悔吗?”失去右腿和右手,左颅受到严重创伤的谢芳秋却平静地回答道:“哪有时间去想害怕不害怕?能用我的一条腿救回哑巴叔叔一条命,我不后悔!”谢芳秋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深地震憾了社会各界,她的英雄事迹经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谢芳秋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双桥乡一个小山村的贫困家庭,从小懂事的她总是主动地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军人出身的爷爷常给她讲部队里许多见义勇为的英雄故事,并教育她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她对黄继光、罗盛教、雷锋等英雄人物非常崇敬,立志要向英雄们学习,长大后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校读书期间,她品学兼优,尊敬师长,生活俭朴,是一位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好学生。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献爱心,主动为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空便为本村的孤寡老人做好事。
   ’谢芳秋2003年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舍己救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艾尼·居买尔,男,维吾尔族,21岁,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人,新疆大学学生。
   ’2005年4月2日晚10时许,夜幕降临后的乌鲁木齐市山西巷市场饮食区依然热闹非凡。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王丽与同学分开后准备乘公交车回家。正当她穿过一群小商贩,朝公共汽车站走去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有一只手正在掏她的裤子口袋。“有小偷!”王丽心头一紧,立刻转身捂住口袋。可是,这个小偷不仅不惊慌,反而狠狠地瞪着王丽。王丽见状赶紧加快脚步,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没想到这个小偷居然窜到王丽的面前拦住了她,并将手再次伸进了王丽的口袋。王丽吓坏了,一边用手死死地捂住口袋,一边大声呼救。就在这时,艾尼三兄弟路过此地。他们看到前方围了一大群人,一位姑娘的呼救声传了出来。艾尼三兄弟立刻跑了过去,冲进人群,拉开了正在与王丽撕扯的小偷。小偷狠狠地对艾尼·居买尔大喊着:“让开,不要多管闲事!”说着又向王丽走去。艾尼·居买尔一把将王丽拉到自己身后,用瘦弱的身躯护着王丽,他对小偷说:“住手!她是我的妹妹!你不要碰她!”“你的妹妹?汉族?”小偷愣住了。
   ’这时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了三个人,他们和小偷是一伙的,歹徒们的拳脚如雨点般落了下来。由于歹徒人多势众,艾尼三兄弟终于招架不住,拉起王丽夺路跑去。歹徒们在后面紧紧追赶,一个歹徒掏出一把长约20厘米的尖刀,刺向艾尼·居买尔的后背,鲜血顿时涌了出来,艾尼·居买尔捂着刀口,慢慢地倒了下去,晕倒在地。行凶的歹徒见状,慌忙扔下沾满鲜血的尖刀,拔腿就逃。血不停地从艾尼·居买尔的身上涌出来,他的衣服顿时被鲜血浸透了,大哥买买提·艾力背起艾尼·居买尔赶往医院。
   ’艾尼·居买尔被送进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诊断,艾尼·居买尔的肺部被刺破,失血1800毫升,如果再晚送来几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医院迅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艾尼·居买尔出院了。
   ’艾尼三兄弟见义勇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病房里每天都有自发前来看望他们的各族市民。短短十几天,人们为艾尼·居买尔捐款近7万元。艾尼·居买尔正义凛然的一句“住手!她是我妹妹!”掀起人们心灵深处对英雄的崇敬。
   ’2005年,艾尼·居买尔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2006年6月,他当选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致敬辞:“一诺千金。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向你们致敬!”

    ’文花枝,女,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员,现湘潭大学学生。
    “我是导游,先救游客!”中国女孩文花枝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诚实守信、服务游客的诺言。
    2005年8月28日,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挺住!加油!”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其实,在这起6人死亡、14人重伤、8人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她才20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半个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个用真诚和微笑对待游客的阳光女孩。她常说:作为导游就是要把游客当成朋友和亲人。每带一个团,她都按事先的承诺服务;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购物要谨慎;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游客称赞,她是我们人品上的“导游”,是我们职业道德的“导游”。
    2006年,文花枝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王一硕,男,27岁,中共党员,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0年,王一硕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父母愁眉不展。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不使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弃上学,去西安打工。学校了解到情况后,迅速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他带着万分的感激迈入大学校门,并顺利完成了学业。当学校号召动员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他当即就下定了决心:“是国家的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圆了我的大学梦,在国家西部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自己不能无动于衷”。在即将奔赴西部之际,王一硕带着一封感谢信来到给他贷款的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向支持他完成学业的银行表示感谢,并告诉行长,“母校不仅教给我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已被批准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请你们记下我的联系方式,我保证尽早还清贷款”。’
    在西部期间,他充分发挥所学专长,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积极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自费为种植农户印发资料,帮助三家制药企业通过了GSP认证,高票当选陕西省杰出青年志愿者,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务期满后,为了早日还清贷款,他决定一边打工一边复习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凭借自身的知识和在西部做认证时积累的经验,王一硕顺利地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他的诚实守信和工作能力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许多企业邀请他帮助做认证工作。
    随着收入不断增加,王一硕归还国家贷款的能力也日渐增强。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以诚信为本,以守信为荣。2005年底,虽然离还贷期限还有10个多月,但他决定提前还贷。学校为他举行了还贷仪式,当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26770元钱交还到发贷银行负责人手里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2006年,王一硕被团中央评为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当选教育部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致敬辞:“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向你们致敬!”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杨怀保,男,24岁,中共预备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杨怀保家境贫困,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杨怀保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饥饿、病痛中度过的。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在西安动了大手术,手术后保住了生命却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家也因此债台高筑,年仅13岁的杨怀保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他背着干粮、带着咸菜,坚持读书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上高中三年级时,杨怀保的家中又遭不幸:父亲在打工时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由于手术后遗症身体状况更差,弟弟读书也需要照顾。各种压力让他的学业几乎不能进行下去,可他仍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
  2003年9月,杨怀保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兼职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身心的疲惫与压力让他多次晕倒并患上了神经衰弱,但他仍执着地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但为了照顾好家人,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边读研究生边照顾家人。
  尽管杨怀保每天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数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义务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他立志广泛传播孝道,近半年来到各地做了多场励志报告。2007年7月,他在长沙组织举办了国内首家"孝行天下"夏令营。他积极响应学校的爱心义卖、海啸捐款等号召,并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他还先后撰写了30余份策划书,走访了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2007年,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