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

研究性学习论文:论李光前“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发布时间:2008-12-02 阅读 : 13827

    

      ’朋友们,我想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富人吧。住在豪华的大宅院,开着名牌的大轿车,穿着华贵的貂皮大衣,戴着金光闪闪的首饰,那种感觉镇压是太迷人了。人想变富,没有错,国家还提倡呢。因为人是国家的最基本单位,只有每个人都富起来,国家才会富起来。想归想,但在扑朔迷离的商业竞争中,要想站住脚已经十分不容易,何况想节节上长。在这里许多前辈靠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去发现和捕捉机遇,并且以科学的求实态度去把握和利用各种来之不易的商业机会,取得别人难以达到的巨成功,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经验。李光前先生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位。

     ’李光前先生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控制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价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他是如何成为一个人人都讴歌和颂扬的大富商呢?这当然离不开和每一位伟人都具有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胜不骄败不馁,虚心好学,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等等精神了。但,据我个人观点,李光前成才时更离不开他的善于抓住机遇之光,过人的胆量和有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

     ’李光前自己曾说过:“成功的一半靠勤劳与健身,一半靠幸运”。这里的幸运就指机遇,但大家在同一条件下工作,为什么有人不会发达呢?那就因为他没有抓住机遇。这就告诉我们单靠勤劳,是无法成为巨富的,所以机遇十会重要。可是,机遇往往像流星一样,转眼即逝,不容你细细欣赏。只有那些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独待心计的人才能把它像棉花糖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李光前就有善于抓住机遇的本领。把南益集团从一次次危险中拯救出来,使它日益强大起来。他曾在朝战前夕,向银行贷款,大肆收买每磅新币三角的橡胶,至一九五一年三月,每磅橡胶升至二元四角一分的顶点,这一年,李光前盈利超过五千万新币,连最低的华人割胶工人也发了财。

     ’胆量也是促使李光前成长的一双坚实有力而无形的双手。李光前的胆量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闭着双眼只往前冲。他并不孤立看问题,而是把它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以发展的眼光加以环视,心随时代在前进,经过科学的分析,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决不改变,也不后退。李光前年少时集资买下的“虎山胶园”就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李光前办企业,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但在关键时刻,却敢冒风险,因为这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与兴衰。

     ’李光前在创业成功后,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在新加坡捐建了“中华总商会”会馆、国立图书馆、资助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大学、南洋大学、拉曼学院、艺安工学院,华侨中学等大专和中小学不计其数。1952年,李光前设立了“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教育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将长期积累的财富回馈给社会。

     ’还有李光前虽然身居在国外,但心却牵挂着他的家乡。1943年,以兴学报国立志,在他的故乡创办国专中学,翌年改名为国光中学。除此之外,李光前还捐建了幼儿园,小学,工业学校,技术学校、医院,而且还重建了国光中学,设立高中部,扩建了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等。

     ’世上白手起家自创事业而能达到巨富的人不少,但是能积累财富又能分发财富,而且分发得有原则,这就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了。只有像光前那样有着高尚品德与过人学识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世上愿意行善的施舍,积累思德而至后代兴旺的家庭也不少,但他们只是希望子女继承祖业,代代兴旺而已。只有李光前的后代受李光前品德的渲染,继承了李光前的慈、无私、慷慨的崇高品德,继续为社会谋利益。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商战如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异常惨烈残酷。连久经商战的高手,也难免因时运不济和管理上的疏漏而遭致败绩。而李光前却是一路干得风生手起,财运亨通,靠的就是他的善于捕捉机遇之光,过人的胆量和有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1967年6月2日,李光前病逝于新加坡,享年75岁。虽然李光前先生已经去世,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事迹已载入史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李光前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