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汇总

实化校本教研,推动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06-05-06 阅读 : 2564

    实化校本教研,推动教师成长

南安市国光初级中学

    ’三年多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我校素质教育注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和活力,她是一次“以人为本”的改革,更多地关注改革中的“人”——教师与学生。她是一次“和谐共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教师、学生在各 自生态位上充分发展、共济共生。三年多来,我们紧紧抓住校本教研,实化校本教研,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走过了“制度引领——感受成功——让读书成为习惯——以网络拓展时空”四个阶段。我们高兴地发现,全校教师倾情其中,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成长,他们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制度引领
实验伊始,我校就把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推进新课程的基本策略,确立加强校本教研的三个切入点,即“制度是关键,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一是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去做好教学研究。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学研究制度》,对教师的“学、记、听、思、研”做出具体规定,引导教师立足课堂、围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开展研究,使教学研究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二是以教学反思为起点,提倡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后记或教育随笔,及时记录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反省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生活。三是实施行动研究。我们充分利用“周六研讨日活动”、“听课评课活动”、“课改沙龙活动”、“专题研讨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等各种平台,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中研究,在合作交流中研究,在专业引领下研究,在课题开展中研究”。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需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完善。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新课程环境下《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新课程实验教师素质发展评价表》、《新课程实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纲》、《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卷》,从“教师教育教学过程,教师自身水平、教师教育教学产生综合效应”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把“学、记、听、思、研”列入新的《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学——每周学习一篇理论文章;记——每堂课写好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2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研——每学期撰写一篇典型案例或研讨论文。)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在学校里,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为教师提供支持与服务,舒解工作上与心理上的压力,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校长首先要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走入教研室,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专业对话,了解教师的需求,为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第三,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和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在积极倡导校本教研,认真贯彻校本教研制度的同时,注重激发教师热衷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使校本教研在学校蔚然成风。首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条件,学校为实验教师征订《新课程培训丛书》每人一套、《南安市新课程实践与探索》每人一套、《人民教育》人手一册,并在每周的《校园信息》向教师推荐一篇重点文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为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学校在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培养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要求、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第三,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除周六研讨和校本研讨规定的时间外,我们提倡即时研讨,不拘泥于人员多少,不拘泥于时间地点,三言两语,各抒己见。同时,我们还对教师在课改中的新方法、新举措、新思路,利用教师大会,或写入校园信息,加以点评推介,以典型树风气。
     ’在制度的引领下,我们把教师们带进了校本教研,不少教师在这里成长起来了。但是我们也听到不少的老师在说苦喊累,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开始退缩。因此,我们感到,要让校本教研制度获得其内在生命力,必须让教师体验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
 二、感受成功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我们认为,应让他们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充实感、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教师体验到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使校本教研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价值,应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消除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神秘感。校本教研不同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真理、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校本教研则强调以校为本,研本身所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将教研的成果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不等同于以往的教研活动,以往的教研强调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统一进度、统一练习。校本教研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使教师能够站到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并且在校本教研中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克服个人的局限性、片面性、拓展自己的视野。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申报了多少课题,发表多少论文,不能作为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只有把研究落实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落实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上,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达到它的目的。
     ’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价值,应落实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应该是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这样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校本教研像一场及时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很有帮助。正如我们生物组的老师说:“我们几个生物组教师在一起集中研究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我们很珍惜每一次机会,紧紧抓住有限的时间,共同探讨解决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如‘怎样设计教学活动’、‘实验课怎么上’、‘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如何创设教学情景’等,同时,我们也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经验与成功。”数学组的老师说:“审视着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现场,我们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比如,学生不懂得倾听别人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等,校本教研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才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价值,应让教师感受成功。成功才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通过搭建平台,开展系列活动,让教师大胆实践,提供教师展示机会。如以“课例研讨”为主线的“说课评课”、“反思研讨”、“案例分析”、“问题会诊”等系列活动;以“课改沙龙”形式开展的“专题研讨”、“教育叙事”、“心得交流”等系列活动。三年多来,学校开出“研讨课例”200多节,先后有130多所学校1000多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骨干教师来校参观、研讨、交流。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教师有幸得到叶澜教授、语文出版社专家、省市课改专家、香港课程专家的悉心指导。学校还为南安市举办“校本教研现场观摩活动”,为福建省中小学管理建设工作座谈会提供现场参观,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举办“观摩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给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给教师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一堂堂教学研究课,一篇篇优秀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与反思,都记述着教师成功的故事,我们从收集的数百篇材料中进行精选,分4辑出版我校《新课程探索与实践》专辑,我们还从中精选20多篇文章向国家核心期刊推荐,目前有3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发表,7篇文章在《福建教育》发表,8篇教学设计与反思编入《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出版的《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全国发行。并有60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县一、二、三等奖,40多人次在省市开展的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一份份的荣誉,一点点的成功,都给我们老师以百倍的信心,我们老师说:“新课程使我尝到成功的‘甜头’,我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义无反顾。”’
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价值,评价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我们行动的方向性。首先,我们是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宣传他们的行为,公布他们的成绩,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使教师能够感受到校本教研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能够感受到一种努力之后的满足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其次,我们强化教科研成就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级中的权重。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要求教师从“自我更新,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成长”四方面收集证据材料,填写《新课程教师素质发展评价表》,并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采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评价”的办法,列入年度考核。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教师认识到参加教学研究不仅仅是评定职称的硬件要求,更应该是对教师基本能力的一种要求,让教师越早意识到这一关越好,认识越深刻越好。
     ’校本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本校学习,当教师的学习成为一种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时,教学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学校必须重建研究文化,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创设一种崇尚研究、合作研究的氛围,建立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激活教师研究动力的保障机制,让教师真正体验校本教研的价值,才能确保校本教研的持续开展。
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个对学习没有追求的组织,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组织。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老师开辟了广阔空间,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陈旧课程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者”。作为老师,只有加紧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作为学校,要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学校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机制,创立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校成员间及时沟通,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形成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短期培训与长效学习、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第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学历教育,以及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第三,提供参与学校、学术团体、教研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研讨多元化组织学习途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校成员不断学习,随时学习的机制,形成校内成员不断学习、随时学习的机制和人人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一是建立小组学习制度,各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实施新课程读书活动”,组织本组老师读教育名篇、名著。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并检查落实。学校规定每周五晚上为小组学习时间,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制定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专业研究重点。学校建立老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交流检查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交流,包括读书心得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二是建立教师间积极的伙伴关系。通过结对帮扶、听课评课、即时研讨,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新学年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应不少于20节,每次听课应写好听课记录,并写上评课意见,教务处要及时做好登记和检查工作。三是建立好书推荐与交流制度。在每周的“校务信息”专辟“好书推介”栏,推介一批思想健康、教育性强、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职业生活质量的好书新书,并在一定时间后组织交流,形成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氛围。
     ’致力于建设“书香校园”。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我们要坚持走“教师发展学校”的道路,努力打造“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师”。其一,鼓励并引导教师向书本学习,在生活交往工作中学习,通过阅读思考、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思想交流等形式,拓宽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其二,激励支持教师订阅书刊杂志,并努力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经常举行读书心得交流、征文、演讲等活动。让教师流连书海,沐浴书香,拓宽信息,互动共享。让大家感受到:读书是美丽的,思考是美丽的,坚持更是美丽的。其三,通过主题研讨、说课评课、课例研究、精品展示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在倾听中丰富,在讨论中解决,在研究中优化、在交流中共鸣,在引领中提升,让共享的知识在学校中、在团队中流动起来,让书香伴随着每一位老师向学习型、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四、以网络拓展时空
     ’在切实抓好实践型教研的同时,自去年起,我们致力于构筑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的优势,进行时时互动交流、研讨甚至辩论,从而推动校本教研,让传统意义的校园在时空维度上拓展,盘活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扩充各种教育功能。
     ’我们主要围绕“五建”推进网络教研。一是建网,以量力而行、适度超前为原则,配置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选用合适的软件应用平台,软件建设要根据管理及教学之需购置或自行研发。二是建库,它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师资信息库、教科研信息库、学籍成绩库等。三是建制,学校正思考探索一整套促进建库的鼓励制度。四是建队伍。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技术培训,通过落实帮教制度,普及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网络操作、多媒体应用技术。五是建平台。科学规划教研论坛,把网络教研贯穿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为学科教学各环节超前提供资源和实时回应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建设一个既可备课又可评课的平台;依托网络开展参与式培训、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问题,建设一个既可培训,又可以交流互动的平台;争取有关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支持,让老师们能得到他们的专业引领,或转摘一些教育类文章,让教师得到最前沿的教育科研信息,建设一个既有教师又有专家互动的平台;发动教师利用“教师博客”的文字、多媒体等方式相结合“零壁垒”的技术,将材料上传,促使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后以师带生,建设一个既有教师主页又有学生主页既可以学又可以间的平台。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当前,我们主要依托网络平台,通过开设“网上投稿”、开设“问题会诊中心”、创建“教师博客群”、开展课题实验等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实验,以此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