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汇总

解读“公毅”校训

发布时间:2008-09-17 阅读 : 4858

                                                      ’解读“公毅”校训
       ’
      ’公毅,是国光初级中学校训,是学校文化内核,公毅精神,可释为“爱国敬业,尚德崇文,心善身正,有恒事成”,是我们要长期追求的目标。
     ’爱国敬业,是教师之本,是教育之本。爱国是境界,敬业是行为。“敬”有三敬,敬人,自敬与敬业。不自敬与敬人的人,也不可能敬业。敬业,于教师而言,是敬心灵再造之业,敬关乎民族存亡之业,敬国家兴衰之业,敬人类发展之业.光前精神宗旨是爱国,我们弘扬光前精神,重在敬教化之业,竭精尽力圆满育人职责。
第二是尚德崇文。
      ’崇尚美德与弘扬人文是公毅精神的两大支柱。公毅二字源自中华传统美德10个德目——公、义、仁、信、礼、智、美、俭、律、毅。公毅二字各居首末,涵盖全部。光前先生说过,学校“不只是借以得到知识技能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享受自由和受灵感的家庭”。学校为教化之所,是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的佳园。我们希望学子:为学要认真求是,做事要尽职尽责,做人要厚德诚信。我们希望老师:生为本,德为首,优取胜,精见长。
第三为心善身正。
     ’心善身正,即心地善良,身正气。心善外化为与人为善。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曾国藩说:“古圣人之道没有比给人行善为大了。用言教诲人,这是以善来教人;用品德来熏陶人,这是以善养人。都是与人为善之事。”教师之善即好品德、好思想、好学问、好语言、好行为。“非善不存于心,非善不出口,非善不付诸行动。”为师者,应有爱生之心,敬业之责,助人之诚,教人之能;一是责任,二是道德,三是才具,四是态度。“善”怎样修得呢?一靠教,二靠养。
身正,是心正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廉、正、俭上。廉即清廉、廉洁,正即公正、公平,俭即节俭、节约。为官者身正,上行下效,国之兴,民为敬,能治官,能治国;为民者身正,家风流传,世代不衰,既修身,又治家;为师者身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楷模学生。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年青一代有这种美德了,而这必须从今天的教师做起!
第四为有恒事成。
      ’毅,是毅力、恒心。古之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意志。教育是百年树人、质量为本的大计,学生成长成才的体现要待其走进社会回报社会,行非者半九十,退却于成功边缘而功亏一篑,古今中外例子不胜枚举。求知路上的学子,应该自强不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永不言败,顶得住压力,经得起风浪,忍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令心智“苦”,筋骨“劳”,体肤“饿”,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忍毅力和信念才得养成,也才能担承“天降大任”。为人师者,要有一种甘为人梯之恒,勤勉工作之恒、淡泊名利之恒,才能“成人达已”。

 

            ’是为“公毅”精神之浅见。


                                                                                           ’戴小彬 
                                                                                         ’ 2008年9月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