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汇总

追求管理的“人本化”、“精致化”

发布时间:2008-09-09 阅读 : 3864

    


 

  ’
   ’

                          ’ ’追求管理的“人本化”、“精致化”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总结
                                            ’ ’戴小彬

    ’反思学校一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所走过的路程,我们一直“用心良苦”地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然而,在校园里我们闻不到一股浓浓的由内而外的“教育”芳香。老师显得那么忙碌而疲惫,孩子们脸上写满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呢?教育本是离人的发展,离生命的成长最近的一个职业。可学校管理的指向却截然不同。这些年来,我们在管理中片面强调了组织机构的严密性,计划方案的周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责任分工的明确性,却忽略了核心因素——人以及人的积极性,使教师充满创造性的工作被繁事缛节所割裂、淹没。
    ’教育的“内核”是什么呢?通过我的学习和理解,是教育要高度关注人,高度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质量。因此,学校管理要指向这一“内核”
基于以上的思考,管理要高度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质量,在“管理规范年”里,我校确立“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办广大教师生活和精神双丰收的教育”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在管理、策略、举措三个层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理念层面:以人为本,和谐共生。
学校管理主要涉及人、财、政、事四个维度,四者有机联系,构成学校管理的统一体。以人为本即尊重生命、尊重发展。和谐共生即学校、教师、学生在各自的生态位上充分发展。管理者要不断思索并创新管理机制,组织与引导全体师生同心同德,构建和谐校园。
   ’1、推行阳光行政,一是深化校务公开,主要是财务公开与人事公开。依规办事,结合具体情况,对社会公开收费,对教师公开经费开支、评先考核晋级。二是坚持教代会、投标会、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和管理。
   ’2、呼唤生命回归。在管理中,要进一步倡导“红色激励”、“绿色批评”。发一份红证书、贴一张红喜报,甚至给一点小红包,让师生感受到政治上的待遇、物质上的刺激,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和鼓励。要高度关注教师生存状态,为教师营造“绿色心情”,学会向教师说感激,翘大拇指,和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不吝赞赏教师,点燃他们心中愉悦的精神文化。积极引导教师以“工作体”向“生命体”的回归,由“教书匠”向“研究型”转变。
  ’3、预防“雪球累积”,自然界一些重大变故的起初因子往往非常微弱。因此,我们要预防学校问题形成滚雪球的累积,预防“抓大放小”的思想作祟。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管理要从细微处入手,工作要做细做到完美精致。“一个学生缺勤可能是一件教育事故的发生,一块打碎的玻璃反映的是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张随地丢弃的废纸折射出的是一所学校的养成教育水平……”管理者要落实责任制,建章立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源头上预防每一件“小事”的发生。
   ’4、实施“整体创优”。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人的因素第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师能有多大发展,学校就搭多大的舞台”。我们要着眼未来,把教师发展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整体创优”理念,抓紧教师队伍建设,把握教师发展方向,并积极创建各种有利于教师队伍发展的机制、平台,优化教师群体,真正“让长木板更长,让短木板也长起来”。学生方面,“整体创优”就是要记住“水涨船高”的道理,通过培优转差来达到增大优秀层,拔高希望层、提携中下层。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到“人基本上是一样聪明的”、“人是可塑性很强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学生、好孩子,并都有这种欲望与潜能 。要蹲下来看孩子,要注意“矮个子中找高个子”并给他们补钙,树立“培养转化一名后进生比培养一名优秀生更光荣”的使命感,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建立“导师制”、“承包制”落实培优转差策略。让优等生优势互补,差科得到弥补,冲刺高分。补差主要有补思想、补知识、补情感、补方法等,沟通师生感情在补差活动中尤为重要,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制订培优转差计划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奖惩,并强化过程管理。

    ’二、策略层面:坚持“五为”方略,提高管理效益。
策略是确保管理效益之关键。
   ’1、以分工负责为结构。“分工负责”这一结构体现了民主办学,又能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每位行政都有所担负的职责,各自分管和负责的部门工作,各自挂钩的年段和教研组工作,各自值班的巡查监督工作。学校决策在校务会或校长室决策后,而后分线落实,并由各年段或教研组、老师组织实施。由此,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是强有力的。同时,我们又要避免处室间、年段间、教研组间分工即分家的状况发生。要探索分工负责与集体承担“分工不分家”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要健全教师参政议事制度,让教师体验到主人翁的感受,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2、以多方激励为动力。⑴目标激励。学校制定五年规划,近期管理目标与每一学年度工作目标与思路,并按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处室,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激励大家为实现目标竭尽全力。⑵制度激励。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出台修订各项制度,涉及管人、管财、管事等,进一步克服学校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不公正性,为规范管理、以法治校奠定基础。⑶情感激励。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勤”、“诚”二字,尽量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勤”,指行政人员勤走办公室、教室,勤访教师家庭,勤做教师工作,既便于随时调控、修正我们的工作,也有利于领导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优化。“诚”指真正把教师的意见、建议、困难放在心中,设身处地在教师立场上考虑问题,扎扎实实解决问题。
   ’3、以科研兴校为先导。学校坚定走“科研兴教兴校”之路,切实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牢牢把握新课程实施这一重大课题,引导和组织教师探索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评价问题。探索“科研兴教兴校”有效运行机制和途径,按照学校科研“本土化、学科化、内需化”方向,使科研为“学校发展、学科教学、师生成长”服务,实实在在搞出实效。
4、以打造文明工程为主题。⑴开辟“三点一线”德育渠道。“三点”即课堂是立足点、活动是增长点、环境是延伸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文道统一”。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环境建设,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⑵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围绕“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构建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⑶实施“四制并行”德育机制,即领导挂班制、值日导师制、规范评比制、课堂情况登记制。⑷挖掘“四育并举”德育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纪教育。这样,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5、以打造品牌为生命线。现代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凸现“品牌”意识和“个性”色彩。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没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一年来,我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创建学校特色,打造“国初”品牌,把学校办成一所与时俱进、富有个性色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品牌学校”。

   ’三、管理措施:凸显本色,追求精致。
学校管理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思想,又要凸显本色,强化特色,追求管理的规范化和精致化。学校要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职能部门在关键之处能顶真较真,一招不能让,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1、常规管理要严。
常规是质量的保证,高质量是靠 扎扎实实干出来的。2006-2007学年度是“学校管理规范年”,我们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校本培训计划,注意落实课堂教学、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听课评课等要求。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稳步走、高效率”教学原则,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均衡提高。
  ’2、作风建设要实。
学校要切实落实管理、教学、德育、科研、后勤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按照“决策准、指挥灵、信息通、效率高”的要求,形成专家型领导班子、学者型中层干部、科研型教师群体、敬业型职工队伍,全校上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学校对每一项工作任务的确定,都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学生的行动上,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平时,教务、政教要把眼睛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把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抓到底。
  ’3、量化评价要快。
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重在及时、有效。认真组织各场统一测试、模拟考试,在第一时间内完成评卷、分析、反馈;及时召开每次测试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务求明确目标,分析问题,落实措施,矫正到位。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做到以学评教促教。在德育工作上,坚持以“值日导师制”与“规范评比制”为主抓手,实行周评、学期总评相统一,及时公布,及时整改。对教师的考评、晋级、评先等敏感问题,靠量化数据、群众评议说话,力求公正、公平、公开。
   ’4、过程跟踪要导。
教学跟踪、监控的过程既是诊断、评价的过程,也是改进问题、调控引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动态发展的,只有过程跟踪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只有跟踪分析才能发现潜在的规律,进行有效调控引导。为此,各职能部门要注意两个层面的跟踪指导。一是重视对师生整体横向跟踪监控,通过比较,努力寻找差距所在,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从中捕捉质量增长的潜力。二是重视师生个体纵向跟踪监控,便于全面了解每个教师、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心理、绩效。从中了解动态发展信息,并给予正确引导和矫正,提升发展空间。
     ’我们在管理上的思索与实践,归结一点,就是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引领教师走向教育自觉,让大家真心真意地跟着管理者一起无怨无悔地“入股”。这样,学校才会成为生命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的家园。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