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4-04-27 作者:佚名 发布者:黄新生 阅读 : 9308

一、研究的动因

开展本课题研究基于如下原因:

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2、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开放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

1、环境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一流名校。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

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去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创造性教学理论

创造性教学理论认为要构造学生近距离、面对面的环境,以利于全员互动,使情感、形象、人际关系等学习要素得以充分的发挥效用;要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和协作学习的时间。重视发展“师——组”、“个——个”、“组——组”这样三种交往关系,以实现交往的全面性,在交往中构造新知识,体现相互作用的学习观;创设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重要条件的、适宜于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为此而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重视运用矛盾法(置疑)和探索法(授之以法),如置疑激思、引导发现、探索研讨等,传递的不是现成的认识成果,而是获得结论、发现真理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获得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发“能量”和“能动性”。

自我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学生相互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衡量自我教育的维度主要是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课堂教学增加自我教育的成分,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的程度。

以上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台。

五、主要操作变量

1、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使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更为优质高效。

2、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1)抓全体。全体教师都要有现代教育理论、基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网络与学科的整合落到实处。

2)抓骨干。利用“辅导区教学研究班”组织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科研水平、熟练的现代教育操作技术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操作者,成为网络教学的领军人物。

3、课堂教学

1)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重组,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时代特色,适合网络教学。

2)利用行动研究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①把培植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人格精神和自我创新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

②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鼓励学生自主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在学习中提倡相互交流。教师要敏于发现和容纳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及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9——2000.12)

课题设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分解和落实子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1.1——2002.12)

各学科建立子课题组,确定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模式,并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撰写教学模式文字稿。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02.1——2002.6)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课堂教学展示。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2、教学模式集3、网络教学软件4、课堂教学录象5、相关论文及经验总结6、学生作品集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