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国光中学王炳辉副校长作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总结报告
2007年1月30日,南安国光中学在南侨楼会议室举行新课程实验年段全体教师会议。王炳辉副校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国光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总结》的重要报告。
王炳辉副校长指出:为了推动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更好地发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的实验、示范、幅射作用,我校认真作好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2006年秋季新课程实验顺利启动。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未雨绸缪,迎接高中新课程实验。
注重教师层面的学习与宣传。黄飞跃校长、王炳辉副校长先后举办了《新课程实验讲座》、《感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校本研修》等讲座;学校编印有关新课程实验的宣传简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高中新课程实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优化师资组合,重视师资培训。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中,有省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3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泉州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教育硕士研究生5人,整体师资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高一年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泉州市级新课程培训,十几位教师参与国家级培训;学校组织制订《高中新课程实验排课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方案,规范新课程实验的行为;新课程实验年段制订了第一学期1、2学段的教学实施计划。学校把实验年段所制订的相关计划,连同学校各项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和管理方案汇编成册,成为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重要依据。
第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
学校出台了《国光中学高一年周六教研活动的意见》,构建“说课教研——教学观摩——总结评议”的校本教研模式,同时为研修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执行力,利用各种调研活动来推动课堂的变革。全年段任课教师66人,承担国家、省、市级观摩课任务的教师有51人,占78%,老师们在新课程实验中经受了磨练,得到各级课改专家的指点,新课程课堂教学日趋成熟。学校还充分发挥备课组老师集体智慧,使每一节课既保留了课堂的原生态,又凝聚了集体智慧,效果良好,深得各级课改专家、教研员好评。
第三、发挥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的实验、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在启动新课程实验以来,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学校牵头承担了“福建省新课程背景下的达标、示范高中评估标准”课题的研究,并已初步取得成果;姚承佳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的《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之研究》等三个在省普教室获得立项;学校主持召开片区各校分管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会议,认真组织新课程实验片区教研活动,提高片区各校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学校承办南安市语文、历史、物理三个学科新课程实验的学科研讨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南安市高中新课程的学科教研;我校成功举办面向泉州市各中学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这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开课范围广,规格高;听课教师多,评价好;及时反馈,注重教后反思。
第四、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
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教务处专门设计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管理范畴。学校按规定排足每周3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时间,指导教师组织课题组学生对课题研究进行分工,学校充分开放图书馆、网络教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场所供同学们进行实验、查阅资料,老师适时召集课题组学生对所掌握资料、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至本学期末,除个别课题要延伸到下一学期外,绝大部分课题均已结题。
第五、关注学生,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设计一份新课程实施情况问卷,在高一年随机抽取3个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及评价;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民主测评,通过不记名测评了解各班各科任教师教学情况。
第六、以省颁文件来规范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在新课程实验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注重探索一些校本的管理模式,又严格以省颁文件来规范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课程设置方面,按照《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Ⅰ课程开设指导意见》来设置课程,第1、2学段除生物学科因师资紧缺暂时无法开设以外,其余课程均按要求开齐开足,通用技术学科克服师资问题的困难也顺利得以开设,在教育部课程专家来校调研期间得到好评。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对选修Ⅰ课程的A部分将全部开齐供学生选修,选修Ⅰ课程B部分将创设条件尽量开设,同时做好选修Ⅱ课程开设的准备工作。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我们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来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模式、制度,如“说课教研—教学观摩—评议总结”的校本教研制度等。
构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教研室牵头设计了《学生模块修习过程记录表》,综合考察学生在模块修习期间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实践实验表现、课堂表现、终结考试成绩等表现来最终认定学生的学分。政教处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并在高一年选取两个班级对照指标内容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实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校情的综合素质评价运作模式。
第七、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总结。
从9月份新课程实验启动以来,实验年段领导组重视总结反思这一环节,注重过程性材料。
学校层面:新课程实验一开始,学校把校本教研重心聚焦课堂,构建了“说课调研—教学观摩—总结评议”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程加强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课堂存在弊端,王炳辉副校长为此撰写的教学管理案例《破解教师“上课难”的对策》一文刊载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学校请各级专家为我校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把脉,为老师们解惑答疑;学校先后辑录了《国光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及两期《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研通讯》,并把所有资料提供给全体教师参考学习,增强新课程的参与意识;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大事记、新课程实验系列报道及新课程各种调研、教研活动、研究性学习培训的照片辑成的像册三个系列的过程性材料来记录我校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过程、行动的轨迹及初步取得的成效,提高新课程实验的实效性。
教师层面:我校教师重视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并形成文字材料送交学校,选优编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研通讯》。其中,刘识芳老师新课程教学实录《〈认识肌理〉教学与点评》刊载于《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6期。
学生层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及时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闪光点,把这些材料汇集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学校搭建各种平台,如校园主持人大赛、高一年的语文、英语学科演讲比赛、校田径运动会、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歌咏比赛、地理科“节水”主题的漫画、作品比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规范学生行为,起一种正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