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读“东亚季风”图,培养学生读图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理性差异及其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的成因、特点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东亚季风的形成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的掌握,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环流模型和现象,但综合的分析能力仍然较弱
2、空间思维能力普遍尚未建立,理解起来仍然较为吃力
3、基本的海陆位置,大洋大陆位置还未熟悉
三、教法分析
1、方法:引导启发式教学
2、教具准备:地球仪,电脑、投影仪等
3、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疑导入:
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2)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P36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1)在假设条件下(即地表均一,且地球不自转)(结论: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2)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结论:形成“三圈环流”)
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 “单圈环流无法维持” (通过在地球仪上的演示分析,训练学生对前一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对称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 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及意义 2、 三圈环流的形成 1) 单圈环流 2)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六个风带---南北对称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第二课时
画气压带风带分布简图,让学生看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进一步点出 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设问 同一纬度上的几个地区,热量是否都一样呢?应注意考虑哪些因素?
展示 世界地图,指出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地表状况:海陆相间分布,回顾海陆风,完成图2.12 (冬季—大陆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夏季---大陆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结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会影响大气环流
读图2.13和2.14分析全球海陆气压中心冬夏季的分布状况及变化特点
进一步分析高低压所形成的气流运动分析其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根据其风向的变化引出季风的概念,结合P41活动,分析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及影响(点明东亚季风的典型性)
引导学生在图上分析了解南亚季风,并与东亚季风进行简单比较,着重掌握西南季风是由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总结大气环流、海陆分布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形、洋流等,结合P43课后活动)
读图2.16,引导学生分析各地气候特点(主要抓住降水量和气温的特点)
通过P42三个案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气候特征 |
形成原因 |
分布举例 |
热带雨林气候 |
|
|
|
|
地中海气候 |
|
|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