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模块介绍
地理选修简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本模块是从宏观层面上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和地表基本形态的特点和成因,虽然具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模块的另一特点是,因其所包含的内容,如“宇宙大爆炸”假说、恒星的演化、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月相与潮汐变化的关系、地质年代的生物演化简史,以及风力、流水等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等等,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模块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综合贯通的学习能力。
“宇宙与地球”这门课程与天文学、物理学等课程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这两部分与物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中一部分“宇宙与地球” 这门课程,更注重于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的是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在太阳系中特定的位子与地球环境形成和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故而,不要过多地引入天文学、物理学中的知识。然而,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适当引用学生选学这门课程时已具备的物理知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对于本课程与诸如化学学科(如溶蚀作用中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等硫酸岩类岩石,以及钾、钠、镁盐岩石(卤盐类岩石)的化学分子式及溶解、结晶过程)、生物学科(生物进化论)等的关系,也可按上述方法处理。
选修2海洋地理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他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的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设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顶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开发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海洋地理”模块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学生选修,内陆省区的学生也应增强海洋意识。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乱捕滥垦等狭隘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以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
选修3旅游地理
本模块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与“城乡规划”模块同属于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涉及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内容,连同“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均侧重人类活动的物质层面。本模块则侧重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与上述课程内容互补。
本模块与必修课程中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中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当一脉相承,并避免重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旅游活动日趋大众化。现代社会的旅游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活动,而成为提高人们身心素质、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活动。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朝阳产业”,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各种新问题需要研究。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并在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普及旅游教育已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本模块在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模块熔知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炉,全面体现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旅游爱好,形成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都有重要的作用。
选修4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个地理选修模块之一,也是地理必修课程中城乡规划内容的拓展和延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宏观上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分布、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等内容。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强。本模块主要涵盖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并广泛涉及地理学的其他学科。第二,区域性突出。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模块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第三,实用性广泛。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就高中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事例比比皆是。因而,本模块要求广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城乡规划”选修模块主要阐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分布、人类活动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乡建设经济投入多,涉及范围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普及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编制高、中水平的城乡规划,进行高水准的城乡建设,实属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加强高中生的城乡规划能力的培养,使其今后更科学地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展迅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了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选修模块5--《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个模块将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有密切联系。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选修6 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只是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可以迅速将其净化,所以并未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扩展的,现代的环境问题不仅明显损害人体健康,并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将目前的全球生态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地球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具体有酸雨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城市垃圾成灾、大气污染等。我们进一步可以把这些环境问题概括为三类,一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类型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等一系列内容。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学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新的分支学科,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科学体系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方面的核心技术组成。另一方面,GIS、RS、GPS技术又以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遥测与卫星定位,以及系统论等信息技术和理论为支撑,属于地理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具体形式,大到地球村、数字国家,小到数字居民区、数字家庭。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城市化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带来了富足、繁荣,但也带来人口拥挤、交通紧张、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也为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世界各国的城市,尤其在经济发达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城市研究日趋成熟,信息化管理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规划等数字管理,成为构筑新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新模式。
地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在高中阶段,将其纳入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