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1.3.2 奇偶性(说课稿)
一、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继函数的单调性之后学习的函数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对幂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后续内容起重要作用。函数的奇偶性的实质就是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因而本节既可以继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又是数学美的集中体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之后,学生对于研究函数的性质的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个图形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对图象对称性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函数奇偶性图象特征的理解有一定好处。但学生又缺乏对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在这方面需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与形两方面引导,使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 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和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难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观察具体函数图象引入直观认识偶(奇)函数
四、教学基本流程
五、教学情景设计
问题 |
设计意图 |
师生活动 |
1.生活中有哪些图形具有对称性? |
感受对称美,引发兴趣并与初中对称内容衔接 |
师:我们初中学习了图形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生活中对称图形给我们美的感受,如中国结等。 生:回忆初中内容。看图,感受对称美,直观形成对称概念。 |
2. |
从图形直观及数量关系两方面初步感受偶函数的特征。 |
师:用多媒体作出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图象特点。让学生动手填写对应值表。 生:观察图象,完成对应值表。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并交流看法。 |
3.从上面的观察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上面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对于 | |
4.如何定义偶函数? |
从具体到一般,引出偶函数的定义。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并进行分析、评价、补充完善后,引导学生自习教材中定义。 |
5.你能分析一下偶函数定义中的要点吗?其图形有什么特点? |
使学生加深对偶函数概念和图形特征的理解。 |
师:偶函数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关于y轴对称。 师:举2个反例
生:判断它们不是偶函数。 师:定义中“对定义域D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说明什么? 生:领悟f(-x)与f(x)都要有意义。 师生一起总结,偶函数的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 |
6.类比偶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奇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特征。 |
得到奇函数定义,并由此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概括能力。 |
师:引学生导类比偶函数的形成过程学习教材关于奇函数内容。 生:自习并得到奇函数概念。 师:引导学生思考奇函数概念的要点和图形特征是什么? 生:类比偶函数,得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奇函数的定义域也要关于原点对称。 师:能不能举2个,定义域不符合因而不是奇函数的例子? 生:思考并举例。 |
7.探究教材“思考”的2个内容。 |
引出判定奇函数步骤,加深学生对奇函数图象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
师:思考的第一小题中,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函数的奇偶性? 生:思考,回答 师:补充完整。板书。解答第一小题。 由(1)我们知道它是奇函数,图象有什么特征?如何根据这个特征解答第二小题? 生:思考并解答。 |
9.课堂练习:例1的4个小题。调板。总结。 | ||
10.课堂小结(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比偶(奇)函数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和之前学习的增(减)函数,最大(小)值的形成过程一样吗? (2)如何判定函数的奇偶性?要注意什么问题? (3)偶(奇)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如何由一部分的图象作出整个函数图象? 师生共同就上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 ||
课外思考与探究: (1) 由例5(3)的结果,你能不能猜测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能不能试着证明一下? 类似地,你可以得到偶函数的哪些相应结论? (2)我们知道很多函数不具有奇偶性,那么有没有一个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思考教材 (4)思考教材 | ||
作业: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