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6-11-10 作者:黄荣水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7154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能力目标:

1、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

1、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2、  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二、学法指导

1、 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三、设备与学时

多媒体    一学时

四、学习内容

1、 交流导入 

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幻灯片提供二则材料,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

2、 整体感知

课文中哪些事件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小狗的遭遇与作者的情感变化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引子)

 

转送给“我”      ——高兴

与小狗的亲密接触  ——欢快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忧虑

送走了包弟        ——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      ——歉意

3、 主体研读

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共同研讨。

示例: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反而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 对生命的尊重,但做不到,说明那个时代的不合理。既有自责,也有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假若人间充满 了人性,怎么会随心所欲践踏无辜的生命。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作者内心的自谴自责,心上永远也无法卸掉的重负。包容了超人的勇气和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变成了无缝的墙。—— 十年浩劫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己不是那曾经可以对话的小篱笆了,而是变成了互相隔阂的砖墙了。

4、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示例: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第一、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第三、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第四、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5、 延伸拓展

学生自由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可能出现的问题: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艺术家的狗和小狗包弟有何不同与相同?

★“您的小狗怎样?”三次出现,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插入日本朋友喜欢包弟的情节?

★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引导学生了解巴金的生平事迹

6、 提升反思 

请同学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有没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多媒体提供:二战材料/ 德国忏悔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每个人面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反省和忏悔,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我们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实践证明,由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我教学本文后也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学习《小狗包弟》时,学生了解背景有利于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的感情,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信息筛选,找出小狗的经历和作者感情的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主体研读中,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我认为,作为教师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

   二、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这堂课中,一个主要环节是学生自由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全班共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提出、合作探究到共同解决,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生成过程。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获得了学习的愉悦。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

三、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母语,说来普通,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再次,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需要不断学习总结,才能驾御课堂,才能游刃有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