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依据,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力的正交分解,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实际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因为分力与合力只有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够相互代替。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如图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重物竖直向下拉细线的力产生了哪两个作用效果?即手指受到一个沿绳子方向拉的效果和手掌受到笔尖压的一个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
例2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重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下滑和使物体压紧斜面两个效果,所以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 (如图), 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 使物体压紧斜面.
请学生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教材85页图5-17中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3.力的正交分解
在许多情况下,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我们可以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如上述例2,这种分解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并由三角函数可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例3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 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 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 ,力 和力 的大小为: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中“力分解的应用”后师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为什么使用斧子很容易将木头向两边劈开;桥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如我国著名的古桥----赵州桥,还有古城的城门洞等。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
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空中索道的缆绳是尽量绷紧些好还是稍松弛些好?从而解决挑战极限问题。 3、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②书面作业:教材第88页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