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第二节《形变与弹力》说课稿

发布时间:2006-10-27 作者:洪锦灿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8611

一、课标要求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

二、教材分析

形变与弹力分成了三个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实验探究在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情认识势能与缓冲对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对弹簧形变和拉力的关系有感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2、  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之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弹力的探究过程,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讨论相结合

七、教学仪器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竹竿、保险丝、微小形变演示器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直尺,弹簧、钩码等

3视频录像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形变

教师:演示几个小实验。

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将小竹竿、保险丝弄弯曲、用手压桌子等。

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与区别,发表看法。

师生讨论、实验、总结: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板书)

微小形变、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限度

2、弹力

①弹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如果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是弹性形变,那么发生弹性形变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动手实验、讨论总结)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提出弹力的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这个力称为弹力(板书)

弹力的方向如何?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分析书与桌面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书形变产生弹力

 

 

 

 

木板形变产生弹力

 

 

 

 

 

2:分析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与电线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电灯形变产生弹力

 

 

 

 

电线形变产生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施力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一致。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动手拉弹簧,定性地感受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定量地研究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大小的关系。

方案1:学生自行实验探究: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的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加大,弹簧的伸长增大,把读出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钩码数(个)

 

 

 

 

弹簧的伸长(厘米)

 

 

 

 

 

方案2:个别学生与教师共同演示,共同处理数据,体验探究数据过程,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

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得到胡克定律。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写成公式为  f=kx

教师诠释定律:

X———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区别与弹性体本身长度

K———为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性,与fx无关。

3弹力的应用

学生自学为主,播放视频,学生举例

九、板书设计(略)

十、备课组评议

1、  形变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体验较深,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直接得到结论。

2、  实验探究后实验数据的处理应注意。

3、  本节的知识内容应再用一节习题课来加以巩固。

十一、课后反思

1、  例题的编排应注意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更容易掌握。先举例2再举例1效果会好些

2、  关于弹力的方向,作图画出各弹性体如何形变,将如何恢复原状,紧接着再来总结规律学生会更容易得到结论。

3、  实验素养、实验细节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进一步加强。

4、  本节较理想的课时安排应一个半课时或两课时会较宽松些。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