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若干因素
05年3月下旬,我赴武夷山参加福建省高中美术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会议,这样的培训,已经举办过几期,是我省为课程改革做积极准备的举措之一。通过培训,使与会的美术教师们对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省教研室陈小敏主任在开幕式上做了《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及问题探讨》的重要发言,分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各国课程的现状,让与会者认识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动员报告。在这次会议期间,与会者还见到了尹少淳教授、欧京海主编、钱初熹教授等参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专家学者,聆听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并与专家们进行交流研究,探讨了诸多美术课程改革的棘手问题,专家们的解惑释疑,坚定了与会教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的信心。在此,笔者就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高中美术课程实施因素”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方案
课程实施是将新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方案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首先,课程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即新课程方案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方案是否具有可传播性和可操作性。即新课程方案推行的难易程度、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以及实施主体的认同接受程度。笔者近期研究学习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称为新《课标》),认为较好地克服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美术课程,现行的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仅为“欣赏”,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感知、鉴赏、表现、创造、美术及相关文化)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美术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而新《课标》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教版、人美版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在会议期间发到与会者手中,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点,五个知识领域、九个学习模块的内容标准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美术的平台。当然,这些都是美术新课程的宏观层面,实施时还会碰到如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如何组织学生选课、学校如何排课等具体问题,还有赖于课程实施者群策群力,集众人力量和智慧解决。
二.课程实施主体
课程实施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新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校长扮演的状态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校长是成功推广新课程的关键人物,受到校长积极支持的课程改革方案是最有可能进展顺利并取得成效的。其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无论持哪一种教育哲学观,教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好教师会培养出好的学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1)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对实施新课程的态度;(2)教师对新《课标》及改革方向的理解与把握;(3)教师的能力现状,包括美术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创新能力;(4)美术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等。目前高中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有的学校仍无法开设高中美术课程,更何况新《课标》对美术教师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其涉及面之广,专业化之深非常令人担忧。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应加大力度,内容上应覆盖课程理念、新《课标》、教材培训及专业技能知识。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应在一种崭新的培训文化中走进实践与理论、思考与行动、学习和发展合一的教师专业生活,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高中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画室、展厅、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师、网络美术信息资源。其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直接决定着美术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目前,课程资源短缺影响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问题日益显露,部分农村高中不要说美术器材室就是专用的美术教室都没有,所以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必走的路。如:南安美术馆就座落在梅山镇芙蓉桥边,与周边的国光中学、国光第二高级中学、侨乡综合高级中学这三所学校距离均不到1公里,因此,南安美术馆就是这几所高中的巨大资源,在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再者,这几所学校也可以资源互助,取长补短。再如,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陈迹、工艺制作也是很好的美术课程资源,我曾开设《闽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颇受学生们的喜爱,取得很大的成功,得益于对学校周围清末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的利用。因此,美术教师应不断增强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积极探索、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高中美术的课堂模式,提高必修课教学质量;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美术选修课内容,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课外美术活动潜在的优势和能量,逐步形成美术教育的大课堂,才能为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由于美术课程在学校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尤其是学生面对高考压力时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很喜欢美术课,出于个人兴趣或缓解紧张学习气氛的原因,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态度是比较消极的,问题是他们认为学了也没用。因此,这次培训期间有
以上是我参加福建省高中美术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会议的心得,历时5天的会议虽短,但收获颇丰,此次会议搭建了高中美术课程设计者与一线教师交流和反馈的平台,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促进了美术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为高中美术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做好了准备。变革之父库尔特·勒温指出:“要刺激变革,与其增加推动力,不如减弱阻碍力。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力能够更加自如地发挥作用。”是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那些影响课程实施的积极因素是美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而消极因素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阻碍力。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调动积极因素,控制和转化消极因素,才会顺利推行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