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感悟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犹如七月的流火在八闽大地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浪潮。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荡涤着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震撼,也激励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人们要去面对新的挑战,要有新的思索,新的创意来直面新的课程。一句话,人们要用博大精深的胸怀来迎接这场不可抗击的改革的到来。此次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的七位老师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培生教育集团”主讲的“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培训,亲自聆听了专家学者对新课程的最现实、最直接和最贴近的解读,让我们感到有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的驱使,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意愿,基于这一认识,特将此次培训的所思所想披露,以期抛砖引玉或引起对这场改革的共同关注。
(一)。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版本
高一英语新教材是由北师大和香港培生教育集团合作出版的,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在教材编写方面不仅给了教师而且也给了学生以全新的感官视角,从排版设计到文字图片的颜色,都让学习者不自觉萌发一种蠢蠢欲动的求知心理,从知识性的输入形式(知识、机能、情感、学习策略)到语言素养的养成,都让学习者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驱动力,任务型的学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话题也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内容,既有利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发表意见不再是远离生活素材,而是贴近生活,学生有了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选材的多样性(古今中外名人介绍、历史背景、时文、生活、体育、人与自然等)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让学习者情不自禁地去思索着按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对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学生的创新意识都会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英语新教材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宗旨,并贯穿整套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每个课文都要学习哪些,怎样学,都让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标。从高一起始就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信息的输入量大,听说读写样样耳目一新,让新生有一个与初中阶段衔接的过度,教师也大可不必太多去刻意做衔接的工作,无论对本来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或者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都不失是很好的自我调节的缓冲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形成对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有一个新的出发点,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体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有利的机会和条件,学生通过反思和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并且积极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价值。
(三)。多元评价的相互渗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教材的设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新课程标准到内容的编排,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主要的脉络,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策略也都在学生教材中一一再现,让学生掌握较高的学习主动权,教材的编排脉络清晰可见,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想学,完全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步骤来实施,一环扣一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说是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让学生始终处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激情之中。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则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其中有过程性评价,首先以教材的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一是注重学生的共性,又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区别,不求千篇一律,但求殊途同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每单元的综合评价就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学情,及时反馈。终结性评价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体现在每单元中的有:表演、话题、作文、模块考查(一般错开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等。形成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过程性的学习,通过与同学讨论,建立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氛围,保持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的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合作的成就感,增加了信心,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培训后的感悟
新课程实施的巨轮已经起航,并以乘风破浪之势向前推进,培训之后让我感悟到:最为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思想包袱,要勇于参与到改革的行列中来,要打消裹足不前的想法,放弃因循守旧的做法,轻松投入到改革的实践中,要大胆实践,摸着石子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其次才是观念更新,教师的观念如果没有根本上的转变,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还是旧框框,前怕知识点涉及不到位,后担心偏离高考的指挥棒,照样面面俱到,课堂教学老师唱主角,学生跟着老师的感觉走,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也就是失去它原来改革意图的初衷,就会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到头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新课程改革也将成为泡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