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调整心态 提高素质 投身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评价理念都在呼唤语文教师要对以往的语文教学和评价进行新的调整和改进。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想用旧方法来对付新课程,培训期间我们了解到有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消极的,不利于课改的推进。因此既然投身课改,就应该调整心态,提高素质,争取在课改中做出一番成绩。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经测算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象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很快过时。信息不断扩充,谁能掌握更多信息,谁就能抓住更多的机遇。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企图通过接受式学习掌握全部知识显然是天方夜谭,况且,经验类知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在当代来说最为重要的知识,都不能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守业型的人才不能承担创业的大任,不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换言之,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参加课改的教师,唯有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课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不会误人子弟,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者。
新课程并不是完全否认老师们以前所做的努力,这一点是一定要明确的。新课程的实施不可否认要建立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师而言,新旧教学之间没有截然不同,如果以前老师们上的语文课基本符合新课程的精神,那么他符合新课程的一些教学做法仍然是可用的。培训期间,我不断反思这三年来上实验班的教学情况,觉得自己有不少课就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如课前演讲、四人一组自主作文等。我以为这些经验在新课改中依然可行。但有些课我们希望按新课程的理念去上,可上过之后,也难免有遗憾和不足,这也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为按新课程的理念来上课还存在不足,就认为新课程不行。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存在一种误解:只要识字就能教语文。一时之间,语文教师人满为患,而语文教师也被定义为“传声机”。还有一些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鼓励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攻读数理化。一些学校看到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见效慢,于是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对语文教师不屑一顾。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对学生都是极不负责的,将影响学生的长远进步和发展,也直接打击了部分老师的课改热情。面对新的课程,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及时调整心态外,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析能力,使自己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培训和开学初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当一名课改的语文老师,必须努力从以下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极为丰富的学科知识。新的教材,杂取众家,既有历来名篇,又有许多现当代优秀之作,有必修模块,也有选修模块。要准确的把握、灵活的运用教材,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还需有相关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得略知一二。同时,广泛涉猎与精读细研相结合,吸收多元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活水源源涌出,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信服。
其次,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和富有激情的授课艺术。。语言文字负载着灵动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语文老师要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授课要富有激情,以激情感染学生。比如上必修1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如果教师自己缺乏激情,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普通话不准,朗诵水平差,课堂上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类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再者,新课改要求语文老师具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智慧,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便从容地应对各种教育情境。而教学智慧尤其重要,新课改有很多探究课,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但有的学生信奉沉默是金,一言不发,这时教师的鼓励和教学智慧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
此外,刚劲潇洒的粉笔字、娴熟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更能增加课改语文老师的魅力。
总之,每一位投身课改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识文断字,更要明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广泛涉猎、随时学习名师以及身边良师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广采百家,为我所用;但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造,形成自我风格,让自己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让学生学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终生享用语文学习的种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