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方略

发布时间:2006-09-18 作者:潘志敏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5989

2006年秋,福建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有幸参与了本次的新课程实验。在实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定位好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贯彻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选择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略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语文课堂空间,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定位好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发展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新型教师。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近一年来,我力争作好以下几点: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与学生一起研读语文新课标,分享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营造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好教学内容;尊重每个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理解关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掌握学习方法,走好人生的每一个步伐。

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任何一位教师,只有科学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性一轮课程的改革,永远立于教改的潮头。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式,激活语文课堂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创设好问题情境,我时常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这些问题成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打火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研读课文,拓展思维的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提升创新的能力。

2、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经常会走到学生之中,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阅读教学中,针对精读课、略读课及课外自读课等不同课型,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略读、浏览、速读、精读、研读等方法,圈点勾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如学习《琵琶行》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思考:琵琶女琴声与身世为什么会引起白居易的强烈共鸣?如何联系诗人的经历来深入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采用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焦母、刘兄、焦仲卿、刘兰芝等人各自的角度深入探究“刘兰芝悲剧产生的根源”这一问题。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鲜明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多种学习形式并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我通过课前文学名著推介、成果汇报、观后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材料匮乏,难以下笔的问题,我利用晚自修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逆境或顺境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等全国大专辩论赛实录;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中外戏剧,探究人物性格与剧情发展、事件矛盾冲突的关系,我利用晚自修前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窦娥冤》《雷雨》等电影,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趁热打铁写出观后感。这样,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语文课堂空间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拓展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可以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外,还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构筑网络交流平台,延伸语文大课堂。

作为学校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员,我在校园网络上构建了“语文资源库”,上传了有关高中新课程培训课件、文字资料、课改札记、语文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参考、教案设计及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本校学生优秀习作等大量的资料,供本教研组同事参考使用,还在新思考网上创建了自己的“语文博客”,上传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供校内外广大师生浏览借鉴。短短一年时间,我的“语文博客”主页访问量高达65万多人次,也受到了“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沈国才主任、著名特级教师杨四耕等人的关注与众多语文界同行的好评。

同时,我也恰当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如进行写作指导时,我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写出的作文就素材新颖,内容充实,立意独特,充满真情实感。此外,我还借助网络论坛和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彻底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2、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我结合“名著导读”课,指导同学改编课文,让学生在名文佳作的阅读中寻找灵感与体味美感,在创作与改编中体会创造性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不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注意掌握新课程理念,选择了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语文课堂空间,努力引导学生在民主、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开拓视野,展现思维成果;进而促使他们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