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怎样——新课程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06-09-18 作者:杨芬芳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9571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我们要把课堂当作人本化教育的主阵地,追求人本化的课堂教学境界。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借文本唤起记忆、存储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深究文本的时候,语文教学才会展现它的本然魅力。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得到分数,还要为他们的成长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人本化的课堂,让个性和创意挥洒。 在这样的课堂上,对学生说我是宽容的,教师的讲解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是动态的、多元化的。课堂以开放与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参与者。

课堂内涵--由灌水走向点火,使课堂教学增值。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备、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要在你的引导下,他们欲罢不能,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课堂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呢?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具体而言应该是怎样的呢? 
    1
、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要想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正直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要有充分的读。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要有冷静的思考。目前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老师害怕冷场,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便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掉,这样一来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老师所提的问题总是不经思索地脱口便说。前一种情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后一情况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这都是与新课程相违背的。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 

4、要有热烈的讨论。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但前者所关注的是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讨论时,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也不需要加以引导 

5、要有自由的表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

6、要有客观的评价。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有些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只注意了对学生的鼓励,因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过于宽容。学生回答问题时,一般是意思对了便会给予表扬,而对于他们答案中的错误(如文法、修辞、价值取向方面的错误)指正的较少。因为这些教师害怕指出学生的错误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予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尢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