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

学科学、亲社会、养习惯、促和谐——国旗下讲话

发布时间:2008-01-21 作者:政教处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3161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大胆预见:未来属于科技和民主。邓小平同志更是一针见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要靠人才,培养人才要靠教育。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课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法国“经典”教育学家徐尔干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儿童产生:(1) 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2) 他所属的特定社群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状况。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公民性和社群性。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民,其基本素养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多方面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等。作为学生,以学为生,因生求学。《辞海》将学生定义为“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学习的人”。学生以学习为天职。清代顺治皇帝这样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博闻多识,敦善行而不怠,达天人,弘道义。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大者也”。仁、义、礼、孝、信、勇,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人子女所必备的品性。顺治说,“义者,国之维,人之路也”,“天非信不生,地非信不成,人非信不立。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以尊道,可与审穷者,其唯信乎!”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培君子,力求达到“爱宗而敬长,睦众而亲仁”。有现在的话说,即达到德、智、体、美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对于德的养成,柏拉图认为,“事实上促进德行的不是成文的法律,而是日常的习惯。”对于智的修成,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认为“就是完全渗透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顺治说,“万事之化,莫不起于细而成于矩,唯智者以近知远,以往知来,君子所贵于察微也。”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认为,“少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为最好,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事实上,也就是早期的习惯。”所以,简约地说,教育即习惯的养成。

当代青年良好的习惯应该包括:

(1) 好学习。例如,利用寒假,对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自我发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休息、娱乐时间;养成勤学、苦学的勇敢品质等等。(2) 讲文明。文明是当代人的标签,文明就是你每天面对他人的脸。要牢记“八荣八耻”,讲文明,树新风,从最小的不讲粗话做起。亚里士多德说过,“可耻的语言轻易出之于口,每每导致可耻的行为。”(3) 敬长辈。“可怜天下父母心”!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首《游了吟》:“慈母手中线,游了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我们素描了一幅光辉圣洁的慈爱。为人子女,孝字当头。那么,什么才是“孝”呢?顺治说,“为人子必慎行其身,而毋遗父母恶名,乃称孝焉。”也就是说,你的一言一行都关系自己,关系父母,家庭,不可不慎。更不可不孝。(4) 爱自己。古人云“学必慎其所亲,学必珍其所籍,学必勉其所难,学必广其所纳。”要慎交朋友、辨是非,辨善恶;要珍惜学习机会,奋发有力,立志图强;要远离丑陋,洁身自好,珍爱自我。(5) 亲社会。要怀着鲁迅先生所云的“怀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感恩情怀,少争执抠气,多沟通交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同学们,在社会中,让我们成为一名文明公民,在学校,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在家庭,让我们成为可爱子女,这样,就能达到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美好境界,实现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2008. . 21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