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高考语文备考不能忘“本”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这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现在我结合这一届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着分析07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与课本的联系,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应对措施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课文是语文课本的主体部分,学生就是借助一篇篇课文学习语言:在读课文中理解语言,在读课文中积累语言。丢开了课文的语文课,就好似无源之水,虽然课外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学语言,根据需要向课外延伸、拓展也非常有必要,但那毕竟是对课文的补充,不可以本末倒置,否则,语文课本何需安排一篇篇课文,只需给个课题便可以了。下面我试着分析07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与课本的联系,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纵观0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有些题目直接源于课本。
1、高考文化经典与课本。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文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这项考试改革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担忧与反思。福建语文高考的这一改革,将对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国名素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其中文化经典把《论语》、《孟子》、《庄子》列为必考篇目。但是考纲发到学生手中距离高考已不足两个月,如何在短时间之内从容备考。今年高考试卷给了很大的启迪。例如第四大题的第8小题文化经典题目如下: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⑴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这一题翻译直接源于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234页《孟子去齐》,而学生一旦懂得翻译,观点自然不成问题。
2.高考文学鉴赏题与课本。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也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而这些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很大部分也和课本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例如:第五大题文学鉴赏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通过描写落叶这个意象,凸显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抒发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初读这篇文章似曾相识,细究下去,豁然开朗,这不就是高中课本第一册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翻版吗?不管从主旨、行文脉络、情感抑或意象都是如出一辙。如: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这与问:联系全文,指出“地坛”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你说有什么区别吗?
3、高考作文与课本。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改革步伐一年比一年大,各省市自主命题,使高考作文命题呈现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但是大部分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下笔。究其原因:其一:平时忙于应付考试,对生活观察不够,体会不深,胸无成竹。其二: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其三:腹中空空,根本不知道如何挖掘和使用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去年高考作文题的启迪,我曾在高三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所以,考前教者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引导学生沥清近几年福建高考题与课本的联系,这样就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学生也就不会在复习时把课本束之高阁。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我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