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丰富训练形式 提高阅读技能

发布时间:2007-08-30 作者:戴文发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3695

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语言交流形式,历来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阅读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平时却经常听到英语教师在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有趣实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篇章理解。因为日常阅读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训练既不能要求教师像上精读课那样,一点一滴分析语言知识和句法结构,又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阅读课的教授也普遍感到沉闷,认为阅读课反而让他们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对于该如何科学地阅读,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等方面,没有能够通过教师的阅读课得到启发。笔者观察,目前教师的阅读教学在教与学一定程度上脱节,教师对学生要掌握的阅读技能认识不清,训练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始终在做一些枯燥乏味的阅读,没有较好的认识和克服自身的阅读毛病和错误,找不到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效果事倍功半。

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善于丰富教学训练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掌握的一些阅读科学的基本方式和技巧。

一、通过朗读,加深阅读理解深度

学外语的人必定有朗读的习惯,朗读对于学生改进语音语调、培养语感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如果能在教授一篇课外阅读文章之后,结合文章特点,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或默读,这不仅可以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很多学生对于阅读过的文章,不管其内容好坏,问题理解到位不到位,都经常就是扔到一边,不会想到自己再去认真读一遍,领略文中词汇、语句、 修辞、文采,或篇章结构所带给读者的语言美感和语言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教授阅读的时候,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让学生把随时阅读过的精品文章再进行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思考,“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朗诵,更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每篇文章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意图。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明朗读的优点,并在学生阅读文章时进行监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感悟各种文体文章的内涵。

二、集中精力,着眼整体

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视线应跟随文字自然地上下移动。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会移动头部,或者用手或笔等工具指着文字一行一行地阅读。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既不能提高阅读速度,又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有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弄清意义,才能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整体阅读”法这时便派上了用场。“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辩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头脑立刻开始了对篇章内容的预测;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辩认而不断证实、修正、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阅读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识别意群或句子,理解意群或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采用跳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获得对全文大意的理解。

 三、明确阅读目的,掌握解题技巧

阅读的目的也决定了阅读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如果学生只须了解文章的主题或大概意思,则只需将文章略读;如果学生要获取文章中的某个具体事实或个别信息(如时间、地点、年份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查读的方法, 快速在文中搜寻关键词;如果学生要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则应精读文章,认真分析句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对文章大意,生词猜测和细节判断等准确率不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阅读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首先读一下阅读材料后面选择题的题干及选项,明确阅读目的,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带这些问题,采用查读的方式有目的地阅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再指导学生对每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段落或语句进行细读,其他部分则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最后,当学生将文章阅读完一遍后,教师可指导其对与问题相关的段落进行再次阅读,抓住主要信息和大意,从而确认问题的最后答案。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若能掌握合适的阅读技巧,就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缩短阅读时间,并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四、设计多种阅读训练形式  

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提高还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采取正确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为学生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练习,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训练学生推测生词词义的能力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利用上下文或语句结构来推测词义;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常识或经验来推测词义;或利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来帮助学生推测生词含义。教师不便急于给答案。在训练学生概括主旨大意或标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思考和比对,得出最佳答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只阅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判断下文内容;给学生某一段落的首句与尾句,让大家共同讨论段落大意;给学生一段顺序被打乱的句子,让学生将其按正确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列。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了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阅读练习,尝试各种阅读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发现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 ,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五、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就英语阅读教学来说,其主要功能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阅读技巧与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情感与策略的培养。但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因此,课外阅读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的作用有:增加阅读的输入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使学生能真正为获取信息或为消遣娱乐而阅读,接触更加生活化真实性的材料,很重要的一点,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尝试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课外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1)同步阅读材料。这种材料一般与课文的话题有关,可以加深对话题的理解。2)报纸、杂志。例如21st Century , Crazy English等,这类材料贴近生活,且较时新,学生一般较为兴趣。3)英文名著。根据学生程度选择经过改写或简写的名著。可以每学期要求学生阅读一两本的名著,然后写阅读报告。

一般来讲,教师对课堂教学较为关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要使课外阅读真正有效果,教师要重视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检测、阅读简报、阅读报告等任务来监控课外阅读。

总之,阅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材料,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的贫乏而不知所措;写作时才能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地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听力、口语和写作水平的高低,因而对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培养永远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十分关注的问题。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