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4-01-12 作者:邱凤姐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310

 【摘要】: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头重脚轻"的怪现象,教师带头教学偏爱文言文,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文言文的教学;学生,这个被带动的教学对象,大部分却是不看好文言文,缺少对文言文的价值认同。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兴趣,无心于文言文,这必然会造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下降和滞后。本文将从兴趣的独到培养和""""的行动落实两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兴趣的独到培养孙春成的文言文教学之道之一,就是迷住学生。迷住学生,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索然无味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认为文言文是时代久远、枯燥无味、学而无用时,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造成一系列的文言文学习都是被动。对于高中生来说,本身的学习任务就繁重,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感兴趣的、能快速学会的科目上。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大量用于做理科的习题。语文这一门科目,更是容易被学生不景气 当然以母语的优势而忽略。对于文言广的忽略,结果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阅读,从而反感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恶性循环。面对一系列的教学困境和难题,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去独到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一)摆正学生速成、浮躁的学习心态。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更青睐于速成的教学方法。然而,语文本是一门不断积累的科目,且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如数学解题来得迅速,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作为老师,要先从学生的心态上出发,稳定学生的急切心态,引导学生静态学习。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文言文,不可太过于急切,以免误导学生和使学生产生急切求进的思想。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首先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再以课堂的形式深入和扩展,课后巩固预习和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文言文学习,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每一步都不能太急切和被忽略,否则就会造成学习效果的扭曲而导致心理挫败感的产生。

只有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文言文晦涩难懂的语言,才能渐渐产生一种本能性的征服欲,间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调动起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征服欲,才能慢慢调动学生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在讲解一篇文言文课文的时候,要督促学生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笔记,整理好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拥有完整的笔记和新的知识点时候,他们就会比较积极、渴望地去将这些运用到另一篇文言文中,给予实践,去征服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继而在实践中具备了更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和读懂它的优越感。

 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去摆正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引导学生更加到位地去完成每一个学习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只有做到踏实地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文言文基础才会更加扎实,才能更有余力地应对各种各样的试题。因此,语 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一个速成的方法也不能优于实实在在的学习心态和方法。

(二)转变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要依靠自身的修养直接培养,也受教师的影响。教学领域上,由于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差异性,造成教学存在课堂枯燥无味、互动甚少、缺少创新的现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和其他低年级的学生一样,需要有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对于高中生来,本身课业繁重,对于这样一门晦涩难懂的科目,更城有要轻松有活力且富于趣味的教学氛围中融入。作为语文老师,有必要转变枯燥乏味、一味讲解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可以试着与时代接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勾连古今中外,与现代的社会和科技相联系,课内外充分结合,进一步赋予古文以鲜活的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的思维游离古今。例如,在讲解《陈涉世家》的时候,开场可以用“你们认为,陈胜是一个军事家吗?为什么呢?”用现代的语言来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来感受文言文其实并不那么枯燥。如此,匠心独运用内容来让学生来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来源于文言文,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易读性和价值所在,调动学生去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另一方面,当要讲解一篇新的文言文课文或是试题的时候,教师首先更全面掌握文言文故事尽可能涉及的一些历史故事。可以抛砖引玉,开头以故事是课堂气氛尽量轻松和活跃,带动学生的高度学习兴趣来学习和解读接下来所要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不会产生文言文阅读只是断章取义的认识。

文言文教学是一门不断求新的教学课程,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个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由于它与我们的时代距离较远且没有频繁运用于生活的语言环境造成晦涩难懂,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更要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转变教学方法,以轻松地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阅”和“读”的行动落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需要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主休参与意识。赵谦翔的“绿色”文言教学,给现代五花八门的速成学习法和风行的“语法”教学一面反思镜。所谓的“绿色”文言教学,是一种文言“语感”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练,教学方法是学生的“自育自悟式”,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根本就不懂语法的人,却能说一口流利却没有语法错误的汉语,这就是语感。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不论古今,都是需要语感的渗透,需要广泛阅读,实在地良读。文言文阅读也是一样,从“阅”和“读”来增强文言语感。那么,从这两方面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能力?

(一)由易到难、从里到外地“阅”

   “阅”即“看”,一个“阅”的过程要包括对作品逐字逐句地看,不仅要看内容还要插图,看底下的字词的注解,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将课文仔仔细细地浏览一遍。当然这个“阅”不仅仅停留在于将课文浏览一遍,而是在“阅”的过程中要调动自身的宝贵想象力,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理解。每一篇作品的阅读赏析都离不开读者调动自身的经验,对作品做出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就需要高中生平时在课外要去关注作家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个作品的写作背景。注重文化背景的积累才能更加容易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真实历史涵义。

(二)深情并茂地“读”

“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一步,是专门指学生的嘴上行动,而在这一大步里还包括了预读、品读、诵读三个步骤。

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预读,即要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对生词生字进行注音,然后将课文反复的通读一遍。只有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度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品读、诵读,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

品读,即品味、赏析性地阅读。显然,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调动自己对课文个性化理解,将情感融入阅读中,有感情地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呢?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境能力。语境能力是指对语境的正确把握和理解能力。例如,杜郎口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进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凭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一种自我挖掘的情感将文章朗诵出来,并与每一位同学交流和讨论。语境,是要慢慢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具有了这种语境能力,才能把句子、段落和全篇完全读懂。这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感情的人。没有情感的介入,就是一潭死水。朱自清在《语文学常谈》里认为语言有四层含义:文义、情感、语气、用意。他认为“语文字不是无灵的”,而这个灵就是情感。丰富的情感,对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悟作用。可见,情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当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古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当学生学会品读之后,他们自然而然更易于诵读。这就是反复朗读,强化记忆,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文言文积累也在这种“读”的推动下越加丰富。作为老师,我们更多地使给学生更多地感悟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朗诵。让学生喜欢上朗诵,用实际的行动去了解文言文,从而喜欢上文言文。如此,日积月累,悟性就会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必须首先认真读,才会引发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地进步。

文言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而“阅”和“读”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具体行动落实。“阅”是“读”的前提,“读”是“阅”的升华,二者对于文言文阅读缺一不可。

对于一名语文老师来说,首要任务便是独到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不仅需要要摆正学生急于求成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教师转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以更轻松灵活的教学来带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热情。继而学生从仔细地“阅”到深情并茂地“读”,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文言文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凤玲,文言文教学实录(M)上海教育出版2006

(2)       于漪,刘远,赵谦翔将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7

(3)       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