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回归历史教学本位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回归历史教学本位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决定》谋划教育变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谈起
南安国光中学 王炳辉
摘要:当前历史教材与教学现状与历史教学本源存在矛盾与冲突,而教育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让历史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创新的机会。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史学的分析方法,感悟历史,从而拓展学科的社会功能;通过淡化考试功能、课标及教材的修订及教学方式变革等措施,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与应用历史知识,让历史教学回归本位。
关键词:教学本源;史观与史法;快乐学习
历史是一门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的学科,又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文化等领域、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历史本应是充满激情与乐趣的过程,但在高考以总分划线、以分数等差录取模式的指挥棒下,只改考试模式、科目来回调整的历次高考制度改革,改变不了历史学科围绕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历史这门学科。原有的高考制度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学科教学的本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谋划教育的变革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令人振奋,有可能引发包括历史学科等基础教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构建更加尊重教学规律、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更加注重弘扬学生个性课堂教学,我们期待充满生命活力、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呈现。
一、当前历史教材和教学现状与历史教学本源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在中学开设历史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外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把握一定的史学分析方法并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取向。依据这一目标,我认为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把握基本历史事实,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本源,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但是现有的中学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学因为承载着高考的任务和选拔人才的功能,在学科学习中附带了很多学习目标与能力目标要求,并且这些附带的目标往往变成了历史教学的主要导向,学生学习历史追求的是能力要求要达标,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历史知识越来越淡化,成为了能力要求的载体,纯粹是为了能做题、做好题、得高分,本应是为了学好历史线索、知识的能力要求变成了终极目标,而终极目标反而变成了载体。虽然也有不少老师经常强调要回归课本,要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来提高做题能力,但现实中的一标(课程标准)多本与突出强调历史能力要求的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课程改革之前的历史教材编写体例及线索比较清楚,通史类的编写体例能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各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军事、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基本史实,形成对某个阶段或某个国家整体历史的轮廓,而且通过初中、高中两轮通史教育,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都会比较扎实,这种教材体系比较容易把握学科教学本源,教师教学着力点也比较明确。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中把这一目标理想化,初中是按通史类来编写教材,高中是按专题类来编写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大类和选修部分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大类,然后又在各大类中按相近内容分为若干个专题。这种教材体系表面上看起来既有层次性而且分类很合理,但由于初中历史课设置从当前基础教育情况来看属于“次科”地位,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程度是有限的,初中通史并不能为高中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载体,而高中课程设置又人为地把某个阶段或某个国家历史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历史知识残缺不全,历史发展脉络混杂,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学完历史后连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搞不清楚,依据这类教材体系进行的教学及教学效果背离了历史课教学的本源。
从知识衔接的角度看:课程改革之前的历史教学注重初高中学段的不同特点,初中阶段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比较注重过程性描写,而且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接近初中学生学习的水平。如中国古代史中的“退避三舍”、“闻鸡起舞”、“黄袍加身”等经典故事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经典战役等,学生在经历了高中、大学、走入社会后还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这些历史片段。初中教材的历史发展线索脉络清晰,对史实重现也比较多是现象的罗列或叙述,尽量避免过多理论上阐述或剖析,这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思维水平,容易接受相应的历史知识体系。高中教材和教学活动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提升,在注重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现象有了进一步深刻的剖析,让学生在重复或加深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认识与补充,同时适当加深了理解层次,让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注意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提升,历史知识在重现中得到提升,历史知识的学习呈螺旋上升状态,学生不会因为历史知识的重现而感到厌烦,反而有一种探究的欲望。课程改革后的历史科教学并不能实现知识的无缝衔接,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学段的教学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无需忌言的现实情况,这是由中考指挥棒造成的。当前中考有些地方历史学科并不列入考试科目,有些地方实行开卷考试和等级制度,历史科在升学考试中作用有限,因而各校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明显不同,达标中学课程开设还比较规范一些,独立初中或薄弱学校课程开设就往往打很大折扣,但不管哪类学校共同特点都是弱化这个学科地位,因而期望学生在高中学习中有相对扎实的初中历史知识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而当前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专题分开教学,在很多内容上割裂了历史事件本身的内在联系,而且思维方式倒置,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内容中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同时又是以中国传统儒学理论作为支撑的。按目前教材的编写和开设的序列,这一重要政治制度要先了解制度的内容,再去理解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不符合正常历史事件的分析逻辑,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历史课堂还担负着拓展学科社会功能的任务,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史学方法与感悟历史
历史学科可以设定一些学习的能力目标与要求,这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中必须的,也是对教师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种要求与导向,否则教学将会陷入混杂与不可调控,学科学习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将不可能实现。历史科学习的能力目标与要求不能单纯的以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有些能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通过考试这种方式的导向来达成,它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该顺其自然并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想通过考试的导向并以成绩高低来测量出感悟的程度是一种想当然的举措。历史学习也可以有些考试或考查,但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形式,考试不一定以一张完整的试卷形式出现,也不一定有一大组客观性选择题,它可以是一篇结合乡土历史的社会调查,也可以是对所学教材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一种看法、评价,当然还可以历史剪报、课件展示等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喜欢去做,能凸显个体特点与挖掘个体潜能,这种考试或考查体现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态度及对历史史实的一种感悟,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地掌握了某种史学分析的方法,从而拓展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在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一定的史观及史学方法。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有其特定的观点与分析方法,要让高中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要掌握正确的史观与一定的史学分析方法,才能认清历史真相,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并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服务于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群体。
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三大史观,即现代化史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着眼于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反映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及以之相适应的民主思想、科学精神等特征;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进化历史,文明史观从纵向上可以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从横向上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种社会形态;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全球史观,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人类历史本身就是地球人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人类历史才真正变成世界史和全球史。这三大史观贯穿人类历史发展进展,也是现代社会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历史的基本观点,把握了三大史观,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或是观察当今世界都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着眼点。
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一些解读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才能轻松、自如,而且能够从历史现象中看到本质,在历史学习中得到一些借鉴,达到快乐学习历史的目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方法,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中外,涉及多个学科综合知识,历史史实记载有官方、也有民间私人,历史材料有文言文或白话文,也有的是图表形式,历史现象描述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印证,历史问题评价有相对客观的,也有主观臆测……,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史学原始材料中获取有益信息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历史发展的过程往往有些是惊人重复和相似,如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兴衰过程及原因等,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都有相似点,同时有些历史的发展深层次原因可以往更早一些的历史现象中寻找原因,如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艰难进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传统等,因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看问题、不能以事论事,要善于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这样才能轻松掌握一些历史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是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技能,描述事物是对历史事物所有要素的表述,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只要能记忆就可以达到,属于较低层次要求,而阐释事物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解说、审视、评价,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需要动脑思考并做出一定判断,形成独特看法,属于较高层次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呈现,是学生学习历史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是对历史问题的深化理解或应用的要求,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历史学习终归目的是要应用,不论是以史为据或是以史为鉴,都体现了学习历史要为社会现实服务这一社会功能。学习历史绝不单纯是为了重复一些历史现象,虽然了解这些历史现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主要是以史为据,例如最近中越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的争端问题,我国历史上对南海的西沙群岛行使管辖权,而且在1974年以前的越南历届政府从未对中国西沙群岛的主权提出过任何异议,无论在其政府的声明、照会里,还是在报刊、地图和教科书中,都正式承认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既成史实,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任何争议”。学习历史还有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历史现象有时是惊人相似的,但历史结果却不一定是一样的,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反人类罪行的德国与日本,在战后对战争反省就存在很大差异,德国人以史为鉴,对侵略战争深刻反省,嬴得了欧洲人的谅解,也为德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宽松条件,而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日本国内一再出现否定对亚洲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种种行为,让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给亚太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三、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与应用历史知识,让历史教学回归本位
1、怎样让高中学生能够自主快乐地学习与应用历史知识。
首先,应该减少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科目设置增加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把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明确成为高考改革方向,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虽然作为试点的上海、浙江在考试科目设置及计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历史学科没有出现在最后的高考科目中则是共同点,代之以选考方式或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一定程度上淡化具体分数的差距而代之以等级差距来计分。一方面这种考试方式降低了考试的难度要求,侧重考查学生历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史实,适当考查学生掌握三大史观及历史解读与分析方法,这些要求让历史学科的教与学都将回归了本源;另一方面淡化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让学生的学习减少了考试压力,选考科目或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级形式计分方式来呈现考试的结果,让学生不再单纯围绕分数来读历史,高中学生在确保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达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继续学习历史,学哪部分或哪个地区、国家的历史,通过这种兴趣的选择来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视野,有兴趣的同学就会在高中掌握历史知识载体的基础上选择高校相关专业来进一步研习,成为历史学科专业人才,大部分同学也可以掌握今后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内涵。
其次,利用新一轮课标修订的机会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适当整合。一方面注重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与体例的衔接,让初中历史知识在重现中有质的提升,让学生历史学习活动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不要人为地割开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对现有专题式教材体系进行修订,把现有三个必修模块与六个选修模块进行必要整合,按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整合成必读内容与拓展内容,必读内容可以选择部分符合高中学生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是学生必须了解或对学生今后正确认识社会有益的历史知识,把这些历史知识按通史形式组成几大版块,既不面面俱到但又方便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或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历史概况,把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有机结合在一起,让高中教材既有别于初中又有机衔接。同时在高中设置历史拓展内容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材,不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让一部分学有余力、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同学有一个合适的学习载体。
2、如何让高中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与应用历史相关知识。
首先,教学方法一定要改变满堂灌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以来,注重引导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实验初期确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由于高考考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革,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为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并没有突出的优势,教学上的惰性思维让不少教师的课堂重新变回老样,因为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教师可以自如的控制课堂,按事先准备好教案来上课,避免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教师陷入难堪。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实施一方面会抑制学生思维,另一方面让课堂陷入单调、枯燥、无味,历史课堂碰到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亲和力的老师还有点意思,如果是碰到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照本宣科的老古董式的老师,让学生如何能够快乐地学习呢?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新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课堂教学方法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论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问题教学法,或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或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课件展示探究成果的网络课程,学生的参与与主体地位的突出才能让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要拓展相关学科知识面,敢于迎接学生的知识挑战,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课内外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第三,考试与作业形式多样化,除了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形式以外,在平时的作业中适当减少应试式作业模式,作业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习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来完成学习报告、可就某个专题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个人收集的网络资料,可要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对某一个事件、人物进行评论,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个事件撰写8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多样化的作业不会让学生产生机械应付的感觉并且能够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这样的考试与作业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历史,才能让历史教学回归本位。而要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历史需要制度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课程专家、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共同努力,这是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追求的方向,也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本文刊载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10期,收入2016年编印《泉州市特级教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