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加强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生活化课堂

发布时间:2017-12-23 作者:戴天生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056

加强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生活化课堂

戴天生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福建 南安362321)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所谓化学科学素养是指经过化学学习,当事实性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化学科学意识、化学科学精神和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前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有效课堂。而有效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素养 课程教学 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我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导入、过程的实施、教学成果的巩固等环节进行课堂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并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以期取得同行共鸣,并能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 
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化学教学内容,有效地将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融合,是提升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举例来说,在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实际生活中广大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数学知识和平均分配梨子、桃子和如何能够运用最少的金钱购买最优惠商品的经验,决定大力地教导学生使用最小公倍数法的方法解决常见的化学方程式问题。如,在KClO3→KCl+O2↑这个化学式子中,笔者问学生:右边氧原子个数是多少?学生会回答是2,那左边呢?学生便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3,教师问道:谁知道这两个数字的最小公倍数?所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6,教师便引导说:既然如此,我们试一下这样的配平方法,在KClO3前的系数前面配上2O2前配上数字3,那么整个式子就变成了:2KClO3→2KCl+3O2↑,通过观察可以得知,位于公式左边的钾原子和氯原子数目一下子成了2个,为了保持平衡KCl的系数也应该设置为2,把短线转化为等号,标明相关条件:2KClO3=2KCl+3O2↑(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MnO2”写在等号上方;加热表示,位于等号下端)即可。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是学生将化学知识生动化的处理,还巩固了数学知识和积累了日常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有效。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面向背书做题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思考创造,尤其是强调探究式学习,正日益成为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专家指出:有思考性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化学课堂通过生活化探究教学,学生在对生活化的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层层释疑,步步启发,自主思考探究,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不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前提下灵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探究问题:首先展示:番茄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声,激发学生兴趣。质疑:音乐贺卡为什么发声,装置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电流?原电池正负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正负极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三、从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高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化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因此,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很重要的。如《铝的性质》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铝的还原性,具体表现在铝跟氧气、酸、强碱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教学的难点是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为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笔者把《绍兴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投影了出来。这篇报道大致内容是:铝塑板上长出了白花 有人怀疑这花是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出于好奇,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篇报道吸引住了。于是笔者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学化学知识,推测这中可能有什么成分?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结合所给情境铝塑板上长出,同学们还是能回答出这花可能是氧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铝等等。当然,最有可能应该是氧化铝。看似这样一个小问题,但他解答了铝的两个性质:一个是铝能够与氧气反应,另一个是生成的氧化铝不全都是致密的。这样就避免了氧化铝在铝表面总是致密的、起保护作用这样一种片面的观点。所以,结合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可以从社会生活入手,从而活化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又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饶志明,沈瑞杉. 中学文科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化学教育,2004,(4

[2]李哉平.试述中学化学学科文化建设.教学与管理,2003,(10)

 [3]胡天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众化学素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6(6)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