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从“冬至丸”到班级管理

发布时间:2017-12-23 作者:张   斌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2211

从“冬至丸”到班级管理
张   斌
(南安国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21 )
摘   要:学生是有思想、有心智、有见地的主动进取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和容纳一
切错误的存在。班级管理千头万绪,但并不麻烦,一个小小的“冬至丸”也能起到神奇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冬至丸;班级;情感
   所谓的冬至丸,是由糯米做成的丸子,又称做“米丸”。
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送到加工作坊磨成浆,回家后晾干水
分,经过太阳晒过两三天,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食用时加
适量水将它搓成丸子的形状下锅煮熟,或者加入花生白糖
馅,冬至丸子便大功告成了。福建闽南地区认为“冬至大如
年”,因此当地百姓又把冬至叫做“冬节”。每到这一天,在泉
州等地,冬至是一年中除佛诞以外的盛大节日,当天便会举
办各种活动,在闽南乃至整个福建地区,搓丸子便是冬至一
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内容。
近两年的冬至,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多数学生没有办
法和家人一起过冬至。在高二时,因为文理分科,学生刚刚
组建班级,对班级并不是很熟悉,对周围同学也不是很熟悉,
班级犹如一盘散沙。虽然学校、班级制定了形形色色的规
范,但总有人迟到、旷课、集体活动溜号……那年的冬至,为
了增强班级凝聚力,我特地按照闽南的风俗准备了“冬至
丸”,在冬至当天的晚自习休息间隙,拿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
品尝。我看到了同学们感动的眼神和写满了幸福的脸庞。
从那之后,班级慢慢有了凝聚力,我慢慢看到了团结与奉献。
进入高三,又是冬至前夕,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再次为孩
子们准备冬至丸?因为刚好那一周面临全校的大型测验性
考试———月考。在 11 月份的期中考试,同学们经过努力拼
搏,认真复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于高二时进步较大。
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下滑明显,骄傲自满的氛
围在班级蔓延,在月考前夕仍然没有消散的迹象。本次月考
之后就是 1 月中旬的福建省单科质检,期中考试的良好状态
能否在月考中继续延续,关系到省单科质检最终成绩,取得
好的成绩有助于同学们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心,为6月份高
考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同学的状态、还有月考的重要性,最
终我没有为班级同学准备“冬至丸”。我以为过了一年,学生
会忘记曾经班级一起吃冬至丸的场景。冬至后的次日,早
读,我来到教室,同学们几乎一致性地要求老师补吃冬至丸。
这次我看到了同学们期待和失望的眼神。我极力跟同学们
解释原因,尽最大努力告诉他们要月考了,第一轮复习到了
最关键时候,不能让不良的状态毁了前半程的努力。
最终,同学们在高三的冬至没有品尝到班主任准备的冬
至丸,而那次月考全班平均成绩也事与愿违,退了好几名。
月考之后,我一直在反思,如果冬至当天我如高二时一样,为
他们准备冬至丸,说不定还能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状态,进
而在月考中发挥出好的水平。
回想起一则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真实事例。某天,陶行
知先生受邀请到某学院做教育教学演讲。一进讲堂,他就把
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台下一片哗然!他不紧不慢地抓起
一把玉米让公鸡吃。但是,公鸡并不配合,似乎受到惊吓不
敢吃。见到公鸡不肯吃,他就强按鸡头让公鸡吃,公鸡拼命
挣扎,不停扑腾着翅膀,还是不肯吃。陶行知先生就故作气
愤样用力掰开公鸡的嘴,往里面塞玉米,公鸡扑腾得更厉害
了,有些视死如归的样子。接下来,陶先生放开了公鸡并且
后退数米。大公鸡慢慢安静了,台下观众也都鸦雀无声,慢
慢地大公鸡靠近玉米,不紧不慢地啄食起来。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虽然我们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
虽然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
的想法。作为管理者,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
们的观念,那管理结果必定是走向失败。“强按鸡头不吃
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得不说,在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
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教育学家马
可连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整个集体就是我们教育对象,
我们应当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同时我们相信,
对个人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内。”在现实
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制定从业标准,规范从业者行为,强调利
用各种精细入微的考核办法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这本身是社
会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教育界也是如此,不断提倡
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行表现进行等级量化。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制度赶不上变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时有发生,被动管理,越精细的制
度化,只会招来抵触情绪。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的确,“人非草木,孰能
无情”,人本质上就是有情感的动物。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
中,情感的激励胜于单纯的制度约束、胜于金钱和物质的刺
激,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养成习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曾有
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
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
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
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班主任是班级的引路人,带着孩
子们成长,播种的应该是情感的种子,培养的是有情感的晚
辈后生。
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班规班纪,从组建班级就开始形成
一定条例的班级制度,从宏观上约束学生行为,赏罚分明。
同时,作为班主任还需结合情感教育,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用
情感约束和感化,比如建立班级学生生日生日卡,每月进行
一次班级生日聚会,认同班级的大家庭;再如,设立春游、秋
游计划,在假期安排班级集体出游,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制
度、条例无法代替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最终使学生健
康、快乐成长,同时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才会对教师
的意见和要求愉快地接受。
“冬至丸”,一件小事,让我收获了不少。情感教育与制
度规范同等重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灵活使用情
感教育和制度规范,使两者达到和谐、达到平衡,方能在班级
管理中如鱼得水,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
[ 1 ]吴长荣.谈班级情感管理,科学咨询:科技 · 管理.
2016 ,( 7 ): 33.
[ 2 ]邱梅 . 浅谈班级中的情感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
2006 ,( 7 ) .
[ 3 ]李小红,徐玉双.情感管理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
用,中国电力教育 . 2009 ,( 21 ) .
1 2 1
○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
《考试周刊》2017年33期 ISSN:1673-8918CN:22-1381/G4
生物组:张斌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