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
探究创新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要性
探究创新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要性
戴佑富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362321
摘要:人们往往对自己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这就使得人有一种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正是出于对各种事情的创新精神,人们会对于各种未掌握、未达到的领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了解。对于已知事物的创新同样重要,可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了解,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正是通过描述创新思维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如何将创新性思维切实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新思维 教学观念
学会创新思维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应为,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因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提升整个民族创新水平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人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一、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重视创新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依靠学生的实践,必须把学生置于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活动中,才能挖掘他们潜在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传统的应试教学,老师以灌输知识、技能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的实践活动,是无法培养创新能力的。能力需要锻炼得到,而不是讲解得到的。创新思维近年来频频被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提出,具体来说,创新思维是以独特且新颖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创新型思维是为了使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问题,突破常规传统思维的局限,以反常规甚至是超脱性的思维和视角去思索问题关键,提出一套与之不同的方案方法,从而产生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社会性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可以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创新思维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严重影响着我们对于事情发展变化的预测和规划。它可以使得一个全新的产业有着突破性的进展和改变,促成全面性的产业改革。也可以使得一个教育学科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灌输新型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学课程充满兴趣,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
二、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学生无法自主进行分析探究。对于生物学这一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而言,如果教师此时单纯采用封闭式教学,忽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则会严重阻碍教学进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学者一定要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以新型的教育方法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细胞生活环境”这一节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抗洪抢险时战士生活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又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学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问题的线索,在完成讲课任务以后再让学生回答课前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现实应用意义。
四、注重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高中生物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将课程讲解的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消化与吸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并且生物老师在教学时,应多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感受,并根据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例如,生物教师在讲解“生物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时,可在课前提出,如:“向日葵为何总围绕太阳转?“”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就合上?”等问题,并布置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老师根据课程要求制定相关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操作指导方法,并分析最终实验结果,使学生经自己思考、观察,通过相关的实验步骤来证实实验结果。老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实验设计方案的条件,帮助学生设计出与实验项目相符的实验操作方案,同时仔细查看实验的过程与步骤,总结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此外,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实验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生物老师在讲解“如何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扮的消化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与酶的基本特性相结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将唾液煮沸、高温水浴以及将淀粉换为蛋清液等问题,学生勇于创新,老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学生经过多次对比实验后,创新热情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提升其分析和观察能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知识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生物学,也应该得到更新层次的教学改革,创新型思维的培养首当其冲。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才能使得其在此之后的专业性学术研究探索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取得创造性的学术进展,真正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晓玲.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03.
[2]王敏娟.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08.
[3]孙洪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