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政治

发布时间:2006-03-31 作者:未知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8537

本文下载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为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在课程目标、课程建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新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同时要着眼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时代特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活力,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2.在课程建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3.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

4.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同时,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

5.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强调全面评价和评价的多样化。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要对知识技能做出评价,还要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等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理解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开设若干个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选修模块。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课程设计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

                

1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

3文化生活

4生活与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必修模块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分别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这四个模块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共8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为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的相关课程,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课程模块、选修Ⅱ课程模块。

选修Ⅰ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由六个模块构成,它们是四个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相对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更依赖于相关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更具有“探究性”的色彩;而相对于大学课程,它们淡化了学科的体系结构,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各地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好选修课程。六个选修模块均为36学时,共12个学分,经考核合格,每个模块可获2个学分,共12个学分。

选修Ⅱ课程是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组织组织开发的选修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学生需求的三者统一,构成思想政治学科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我省将开发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地方课程,供各地各校的学生选修;学校必须组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依据当地的课程资源,研究和开发若干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原则上每个模块为36学时,修完经考核合格获2学分。但也可根据具体模块内容的不同,设立18学时、1个学分的模块。

三、把握内容标准

1.理解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从知识目标角度看,包括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等;从能力目标角度看,包括有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等;从情感目标角度看,包括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同时要把握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它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就是要掌握终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

2.掌握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必修模块

四个必修模块内容标准以表格形式体现。每个模块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本模块的教学基本目标,并分单元提出“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内容目标”主要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示与建议”主要是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提出建议。与现行课程标准比较,新课程内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各模块内容的功能如下。

必修课程1(经济生活):改变现行课程内容(经济常识)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不再要求面面俱到、体系完整,而是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立足中国、着眼特色,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改变了现行课程内容(政治常识)远离学生生活、缺乏参与性的状态,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立足中国、着眼特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必修课程3(文化生活):作为新增设的课程模块,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思想统领,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课程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而展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是文化课程的核心内容。

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模式,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

掌握以上四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是内容规范,即“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

第二是能力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

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作为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也是本次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六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几乎是新增设的内容,和必修模块课程比较,它以“专题”形式呈现,没有明显的教学内容的章节,给老师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应认真把握。

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相对于中学的历史课和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高校的同类理论课程,它采用的是“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

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作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通常讲述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通过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认识。

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相对于政治生活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是作为“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本课程以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供学生选修。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供所有学生选修。本课程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直面当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掌握选修课的内容标准,要抓住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目标。

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有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模块的要求把握。

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与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课程教学实施

1.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以及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快角色意识的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无所不能者转变为学习者;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建设者。要加快教学行为的转变,由模式化传递知识转变为个性化创造发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开发建设的过程、社区文化共建的过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要树立生本意识,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教学看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彼此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等等。

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新课程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都是教师过去所不太熟悉的,需要加强学习,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⑴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多渠道信息来源、新时期青少年新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率全局,就将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范,生活的无序。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评价事物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应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⑶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对待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化。

    ⑷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形成方法、主动发展。

⑸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⑹树立德育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作为中学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渠道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和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和针对性。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紧密联系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育的继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⑺走出教育教学改革误区,改变教学“一阵风”、“一边倒”的现象。受教学评价功利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防止走入如下误区:教学内容泛化、知识技能虚化,教材和文本被冷落,教学过程海阔天空,认知失去支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强,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普遍价值,曲解文本、案例的本意和思想导向;教学中过于标榜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出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现象,忽视教育无痕化的意义;重形式轻使用,教学过程形式化,为收集信息而收集信息、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为课堂丰富多彩而使用现代化设备、对话变为问答、有活动没有体验,忽视教学资源的恰当、充分利用,把简单的教学问题复杂化;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滥用赞赏而缺少批评、重视成功教育而回避挫折教育,重视尊重赏识而忽视正面引导,重视自主学习而排斥接受性学习,等等。

3.落实课程政策,优化课程结构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建议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可以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也可以半学期(一个学段)修完一个模块,每周4课时。四个模块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家长期望、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实际条件等因素开设选修课程。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制定修习计划,鼓励学生多选择本学科的有关模块进行修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选修课教学落到实处。选修课程可以集中在高三上学期开设,亦可穿插在必修课程中,在高一二年级进行。每周2学时,一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

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开设选修课程或选修的地方、校本课程。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个以上选修模块,获得2个以上学分。建议每所学校至少同时开设两个以上的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可以课程化,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育。每周可安排1课时,每个学期1学分。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三模式选择使用。三种模式也可以交叉配合使用,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或按照学段来安排。但在安排选修内容时,最好充分考虑其与必修内容的相关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计划表1

年级学期

修习内容

每个模块学时

每个模块学分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高一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选修Ⅰ、Ⅱ的课程,必须同时安排2个以上模块供学生选择;同时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36

2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高三

第一学期

 

36

2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选修课程的开设,可配合必修课开课情况,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经济学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国家国际组织常识等课程;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科学思维常识等课程;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可开设选修等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计划表2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每模块学时

每模块周学时

模块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2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高三

第一学期

其他选修模块

36

2

2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各个学年的选修课程,必须同时安排2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2课时,也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每周1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计划表3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学时

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

36/每模块

2/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在本模式中,在高三第一学期必须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模块建议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每周4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对于必修模块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进行重修。选修课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重修,亦可以改修其他模块。学生对于某些模块要求免修并申请学分的,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基本要求

⑴突出思想素质的评价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教师在具备课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因此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的变化;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全面反映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表现。

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教学评价是以专家领导为中心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压抑了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评价对象本人、同伴、家长、专家、领导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功能。被评价者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自主评价,培养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同伴互评,促进互相了解,明确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发挥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他评,发挥教师、专家、领导的引领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励全面发展。

⑶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激励功能的发挥,使评价成为全面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尊重评价对象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不要以单一的手段和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对象,而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激励被评价者的个性张扬、特长发挥、大胆创造,促进对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发展状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收集筛选多种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又如教师理解课标、处理教材、搜集资源、处理信息、选择教法、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地肯定,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对象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做到持续发展。

⑷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师生教学的做法,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统一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展示表演、行为考察、个人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的应用,研制科学便捷的评价工具;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建立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在考试评价中,要进一步探索考试命题改革,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要认识客观性试题在考核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多种题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⑸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对结果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对象的教学任务和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发展的过程,从教学的各个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发展。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2.评价的主要内容

⑴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模块评价包括以平时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为基础的评价。两个部分的占比由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探索确定,建议先按3:74:6实施。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可参照下表进行,亦可将“二级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表

模块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评定等级

A

B

C

D

 

态度与方法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习惯良好

 

 

 

 

学习方法正确

 

 

 

 

作业完成情况

 

 

 

 

合作与交流

能够正确表述

 

 

 

 

尊重他人意见

 

 

 

 

参与小组合作

 

 

 

 

学习结果

“三维目标”达成状况

 

 

 

 

出勤情况

未出勤时数及原因:

出勤时数:

突出表现成果

(可附相关资料)

 

学生自评

自评意见:

 

 

自认等级:        本人签名:             时间:

 

同学互评

评定意见:

 

 

评定等级:        组长签名:             时间:

 

教师评价

教师评语:

 

 

总评等级:        教师签名:             时间:

注: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有待改进。

学生学分的认定,以模块评价结果为依据,由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学时数,学习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达到合格者,给予本模块的学分。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分要求、通过全省学业考试,即为本学科学业成绩合格。学生学业成绩考试由省教育厅统一进行,具体要求按相关规定实行。

⑵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应该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情况、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课程开发利用能力。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学的教学情况。教师教学评价可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教师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含自评与互评),评价内容可参考以下评价项目表。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项目表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等级

A

B

C

D

 

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引导

 

 

 

 

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学过程

 

知识

概念准确、观点正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楚、逻辑无误

 

 

 

 

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到位

 

 

 

 

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能够联系热点问题

 

 

 

 

能力

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生生、师生互动,活动充分

 

 

 

 

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结构合理

 

 

 

 

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全面发展

 

 

 

 

准确、恰当、熟练地运用教学工具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挖掘相关教学要点的教育价值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

 

 

 

 

教学效果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优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综合印象良好

 

 

 

 

教师素养

教学态度认真、服务意识强烈,价值取向正确、坚持为人师表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熟悉、语言简洁生动、知识丰富、教态自然、板书规范

 

 

 

 

善于驾驭课堂教学,思维敏捷、应变能力较强

 

 

 

 

教学富有特色,体现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注: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有待改进。

倡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供综合评价时参考。具体评价可参考下表内容要求。各校可以进行调整。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教表

   

  

A

B

C

D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工作积极,仪态端庄,语言文明,不歧视后进生,无有偿家教。

 

 

 

 

教学态度

教学认真严谨,课前准备充分,作业布置、批改有质有量,不说与授课内容无关的话,按时上、下课,虚心听取意见,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能力

 

教法灵活、多样,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知识传授准确、通俗易懂,方法正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感染力、课堂活跃、师生互动好。

 

 

 

 

 

基本功

教态自然大方,恰当使用教学多种教学手段,语言准确、清晰、形象生动、有条理,板书工整,设计合理。

 

 

 

 

教学效果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合评价

评定等级:

主要优点与不足:

 

建议:

 

3.评价的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结业考试,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运用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教学评价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⑴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大资金投入,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

⑵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逐步建立本校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⑶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除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外,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要充分认识乡土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加强开发利用意识。

⑷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在进行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学本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⑸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课程目标的展开与实现服务。教师要积极参与“福建中学政治网”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七、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成立专家组,建立课程指导制度

成立省级思想政治学科专家指导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定期开展活动,对全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各市、县()要相应成立由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试验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地方高校的有关研究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对辖区内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拟定本辖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
   
各级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探讨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并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省、市、县()各级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学术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教学研究。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案例分析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为教师学习研究、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搭建坚实的平台和开辟宽广的渠道。

各地教研部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研究、制定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对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

研究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组织、指导教师及时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过程的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确保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引领本地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评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论文,构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

3.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各地学校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人数,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要选配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培训网络。

在师资培训中,建议加强管理,包括训前、训中和训后管理: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包括课程理论专家、课程管理者、教学研究人员、优秀教师;除了集中培训之外,更多采用重点下移,送训下基层的方式,争取更多的骨干教师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培训;培训方式重视实用性,以实际案例分析培训为主,让教师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训前要加强研究学员情况和课程要求,科学设置作业,要求学员认真思考完成。

各地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

4.做好评估督导工作,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课作为特殊的一门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配合教育局和教研室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片,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乡(镇)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各普通高中学校的领导要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工作,负责同市、区、县、乡(镇)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

通过教学评估,对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

政治教学指导组       

2006年2月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