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语文

发布时间:2006-03-31 作者:未知 发布者:李宝尚 阅读 : 6512

 

                                                                   本文下载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上要加强和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了实现“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必须建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二、理解课程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语文1

语文2

语文3

语文4

语文5

 

 

必修

课程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系列5

选修

课程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由五个系列构成,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

课程以模块为基本的结构单位,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三、把握内容标准

明确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与鉴赏的总要求

⑴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来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这是《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根本性的要求。在文学鉴赏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建立起了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⑵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方面应该先有初步的然而是综合的印象,在这个前提之下,才谈得上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课文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只有这样这些因素才显得是有血有肉、鲜活灵动,即使是必须的抽象概括,也是一种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把握。

阅读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⑶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方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个性化阅读走向更高的阅读境界,就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⑷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阅读方法

在阅读文本的提法上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里具体提出了三种类型文本的区分,以及阅读方法的运用。关于阅读文本的类型,过去的高中大纲是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文学作品,高中课程标准是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进行分类的。关于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强调的是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阅读材料加以选择,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综合的、灵活的运用。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⑴认识加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体现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有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要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作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非常值得引导学生去探索。

⑵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教学中要突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通过学习古代作品,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这才是学习古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3.改进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4.提倡课外大量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高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一要求实际上指出了阅读名著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㈠ 表达与交流

    1.书面表达与交流

⑴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中,突出了“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这一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导向,这是书面表达的灵魂。

⑵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倡作文中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像和表达,也应允许学生的逆向思维,从思维的创新走向表达的创新。

⑶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人格。写作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有个性,有创意,自主写作,多想多写,有感而发,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⑷写作能力的重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首先体现了写作能力的“综合”特征,高中生的作文,应避免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以尽力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⑸重视写作中的修改和合作。这既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也是写作能力的体现,并有情感态度的因素在内。高中学生应该在语文知识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梳理,可以比较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文章,运用相关知识修改文章,并乐于和同伴交流写作心得和体会。

   2.口头表达与交流

   ⑴口语交际重在文明交往。口语交际教学需要特别关注言语以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首要的是要培养高中生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意识,或曰身份协调意识,这既是指学生要有向社会人转换的自我定位意识,同时也要有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的意识,还包括由此而来的合适的人际沟通方式,恰当的社交技巧等。

⑵口语交际能力,应体现在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能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⑶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几种具体方式:演讲、讨论、辩论、朗诵。跟初中相比,高中要求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综合效果,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交流应该更有论辩性、灵活性和感染力。

明确选修课程的目标

1.“诗歌与散文”目标要点

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十分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鉴赏的重点在作品,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而不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2.“小说与戏剧”目标要点

培养学生阅读各类小说、戏剧(包括观看影视剧)的兴趣;注重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3.“新闻与传记”目标要点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强调把握信息的重要性。阅读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语言文字应用”目标要点

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阅读有关著作;在应用文的读写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学会使用计算机编辑、演示文稿。

5.“文化论著研读”目标要点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四、课程教学实施

㈠课程模块的开设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程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设计若干模块。选修课程的具体名称、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由学校有选择地设计。学校应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灵活地开设选修课。

    下面提供一种开课方案(供参考)

高一4学段

必修模块1

必修模块2

必修模块3

必修模块4

高二4学段

必修模块5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高三2学段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自主安排

自主安排

㈡选课指导

学校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与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发展意向),

学生的教育背景(包括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

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包括专业和职业的选择),

社会背景(包括就业、招生、人才需求),

学校实际(包括师资、地域特点)。

㈢必修课程的教学

    1.阅读对话与主体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新的定位,标志着本次新课程阅读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变化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始由“授受型”向“对话型”转变。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我们特别要提倡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重对话,尤其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当然,一元与多元应该互补。作为基础教育,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应该有相对确定的解释,但同时又要承认阅读作为一种体验,各人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独立阅读决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改变教师对文本作理性俯视和机械解析的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精当的讲述、巧妙的引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进行调整和修正,提高阅读水平。

    2.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鉴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①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②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通讯,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和鉴赏文学类作品

    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但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不是乱读,不能脱离作品中心,不能“越界”,作品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或李尔王。很重要的阅读“桥梁”,一是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二是关于作品的背景材料。不同的文学体裁,其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体裁知识还是必要的、有用的。至于作品背景材料,有时对深入解读作品、消释一些疑惑,甚至体会作品艺术上的精妙,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由“已知”引向“未知”,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由之路。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散文的阅读鉴赏

这里所说的散文主要指文学性散文,即偏于写景、抒情、言志之作。鉴赏的重点在作品,而不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对作品的鉴赏重点应放在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方面。文学性很强的散文,在艺术表现上意境、情韵等美感因素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散文鉴赏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象和生活体验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本的结构空间,品出其中之味,获得艺术享受。分析散文意境的完整和谐,理解其情感或事理逻辑,还可侧重从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等方面入手,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

    △小说的阅读鉴赏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判断。除三个要素外,要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小说的特点,如欣赏人物形象,不仅要注意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还要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要注意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看看人物性格是怎样逐步发展的,注意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不相背离,这样的解读才合情合理。

△诗歌的阅读鉴赏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一个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可先解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词语、句式、章法等,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如有些诗歌可以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还可从局部进行鉴赏,如抓诗眼,辨虚实,视开合,析名句,析妙语,析“炼字”等等。

△剧本的阅读鉴赏

了解中外戏剧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常识。学习欣赏中外戏剧的基本方法,学习解读戏剧作品,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弄清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把握戏剧的情节和主题。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一要重视个性化的语言;二要重视富有动作性的语言;三要重视蕴含丰富潜台词的语言。要鉴赏人物形象,如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根据情节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等等。还要注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体会想象、夸张、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通过朗读或表演,体味人物性格,品味曲词优美的韵味,以激发阅读兴趣。

3.研究性阅读

语文研究性阅读指的是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知识而忽视精神建构;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而不是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和独特性。

研究性学习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但也有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将小组成员进行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编排。另外要及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这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学习有良好的影响。

4.课外阅读

    要十分重视语文的课外阅读。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的阅读。尤其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应该重点推荐那些具有稳定性的、为历史所选择的、为公众所承认的经典名著,重视本国本民族的传统经典作品。喜欢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这里显然有着价值观的因素,导向应当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主张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收获,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5.写作教学

    要努力开阔学生视野,由学校、家庭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让自己在生活中有所“发现”。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感受、体验人生,积淀情感,学会“感动”,抒写性灵,表达真情。要倡导、激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生活随笔,经常进行开放性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思维。

    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具体形象或感性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对纷繁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寻求新发现,提高科学理性的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走访、考察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胆评论社会现象,多写调查报告、访问记和思想评论等文章。

    要采取多种作文批改的方式。作文不只是教师批改,还要让学生自己批改,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在交流中借鉴观摩好作文,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在相互展示和评价中提高作文水平。

    6.口语交际教学

    注重培育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要强调情感态度,要树立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意识、身份协调意识,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重视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注意口语的特点,重视口语交际的即时性、现场感,注意自己的言语风格、语气语调、选词用语的口语化等言语因素,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述。

㈣选修课程的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计。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课程教学评价

1.评价改革的特点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教师评价

让“教”真正地服务于“学”──是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对一堂课的评价,应该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评价表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体现“三维”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2.目标具体、集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1.内容正确,容量适中

2.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教学过程

1.方法得当,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2.面向全体,实现有效互动

3.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技能

1.口语表达能力强,有感染力

2.课堂调控能力强,善于灵活应变

 

教学整体评  价

 

 

说明:建议采用等级制评价方式。

      本表仅仅给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框架,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参考。

4.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评价,如果还是只靠由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组成的试卷进行评价,是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情况。因此必须将发展性评价引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成长记录和各种质的评价方式。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表

 

等级

学习态度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学习自觉主动,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

1.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参与实践活动,有探究精神

 

课堂学习品质

1.学习专注,善于做笔记,作业有质量

2.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外自学情况

1.阅读名著,一个学段不少于12万字

2.坚持练笔,勤于做读书笔记

 

口语交际能力

1.说话文明,语言流利

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参加文学社团,参与课外语文活动,发表作品等

 

      

 

说明:建议采用等级制评价方式。

      本表仅仅给出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框架,提供给教师进行学生模块学习评价时参考。

5.模块学业评价

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包括终结性的学业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

终结性学业成绩主要是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封闭式书面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语言积累、阅读与鉴赏、写作三个方面。

两种评价建议都采用等级计分的方式。终结性学业成绩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不宜简单相加,应分开报告,两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能获得模块学分。模块学业成绩由学校认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控。

6.选修课的评价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它的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选修课的评价,可以开卷笔试,当堂作答,当堂交卷;可用小论文测试,文章要有论点、论据、评价、建议等等;可以口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还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向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教学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对此,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此外,教师与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有时候,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而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生活信息、音像资料等也是一种资源。

3.教师必须认识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课程资源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独特的课程资源。我省各地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地域文化如闽台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如武夷山、鼓浪屿、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如郑成功纪念馆、林则徐故居、马江海战纪念馆、古田会议会址等,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闽籍作家如柳咏、冰心等,还有各地独特的风俗民情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此外。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各级教研部门要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切实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资源、新教材活动方案的组织实施、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促进课程改革实验水平的提高。

七、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各级专业支持机构应认真履行职责。省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专家指导组及各设区市、县(市、区)相应的专业支持机构,应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和引领。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各级专业支持机构要依托样本校,通过教研网络,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推出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各级语文教研员,都要以学校为基点,以课改研究为中心,统筹安排语文的教研活动,特别要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我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服务,及时帮助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教研与管理机制。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指导机构,建立新的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教研力量,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校本教研,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实际的问题,并激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努力促进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语文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加快高中语文教育评价和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考试要与核心课程一脉相承,语文高考要注重考查语文核心能力和语文积累。

4.加强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等硬件建设应该跟上,努力开发有利于语文学科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资源,特别要解决目前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 

语文教学指导组 

      2006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