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汇总
“精彩瞬间”岂容错过
’听过不少的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约的出彩,大多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际,学生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或作出始料不及的回答,令老师措手不及。一个美丽的片断、一个精彩的瞬间,就是一个教育资源,是抓住还是错过,是倾听还是打断,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智慧更是大相径庭。
’举两个相反的案例。
’听了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课。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大海的录像。孩子们很快被美丽的画面与音响吸引了,脸上落出惊喜赞叹的神情。录像看完了,教师让学生用“___的大海”填空。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壮观的大海”,有的说“一望无际的大海”,有的说“澎湃汹涌”的大海……教师一一颔首肯定并给予评价。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道:“凶狠的大海”。老师愣住了,听课的我也愣住了。“凶狠”是用来形容野兽或人的野蛮行径的,怎么用来形容大海呢?错了,我心里说道。果然,教师指出他的描述不恰当,应改为“汹涌的大海”为好。并叫那位同学坐下,学生欲言又止,可看到教师的手势,只能怏怏地坐下。
课还在继续着。可那个小男孩欲言又止的委屈神情却浮现在我眼前,为什么不给他点时间说一说呢?为什么不听听他的申辩呢?
’教师好像也意识到这一点,课后把小男孩叫到办公室,问道:“为什么说大海是凶狠的呢?”小男孩回答说:“海啸把十几万人的生命给吞掉了,所以我认为大海有时是‘凶狠’的”。前一段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不正像凶狠的野兽吗?“汹涌”这个词怎么能形象描绘出海啸的疯狂和残忍呢?多有创意的答案啊!我惊叹小男孩精彩的回答,更羞愧自己当时作出的错误的判断。小男孩听到自己的答案被否定时,他又会怎么想呢?
’另一例。那是一堂初三年化学课,课题为《地球上的空气》。教师介绍说:“老天真的有眼了,目前,在南北两极分别出现了两个臭氧层空洞,就像老天爷的两只眼睛。”语言诙谐。我发觉,教师的兴致很高。不料,这时一位男同学举手并站起来反驳:“老师,天上已经有五只眼了!”教师略显尴尬,但还是耐心地等他说完。原来,在《世界科学大观 文化悬案》一书中,其中“要不要当代女娲来补天?”一文介绍:科学家观察发现,天上已经有五个臭氧层空洞,分别是1985年在南极,1986年在北极,1991年中国青藏高原,1996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1997年在南美智利和阿根廷等五个地区的上空。这时,教室显得很安静,同学们都关注着老师。教师先表扬了这位同学,说他喜欢看课外书,敢于质疑并积极发言,大家要向他学习。并顺势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同学们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老师,你看的书比较早,当时只有两只眼睛,而××同学看的书比较晚,更接近真实情况。”有的说:“这说明大气污染正在恶化。”接下来,师生就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话。我发现,该教师最终没有完成所设计的教学任务。然而,正是他灵活巧妙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和同学一起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使同学对科学是发展的、大气污染还在继续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观。
’上述两位教师,对课堂没有预约的出彩,各自处理的方式和教学效果,引起我的反思。
’其一,学会倾听,是一种智慧。
一堂好课,应该对课堂中新生成的资源及时回应,并充分利用与挖掘,而不是教师固守教案,一旦学生说出一些与教师“标准答案”不同的“稀奇古怪”的意见,教师听而不闻、置之不理,乃至给予否定以维护“师道尊严”。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发展状态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为此,教师要随时关注课堂中呈现的教学资源,要及时捕捉那些瞬息闪现的、有效的,有价值的资源展开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这样,师生间的对话才会生动有趣并富有价值。
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我认为,倾听首先是一份尊重,面对活生生的、渴望求知的生命个体,同样需要我们付出一份尊重。倾听还是一种交流,教师可以听到学生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倾听也是一种需要,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一点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何况给学生机会,也是教师一次完善教学行为的机会。如果那位语文老师能倾听小男孩的看法,我想师生都会被小男孩的智慧所佩服的!而化学老师则老练机智多了,处乱不惊,随机应变,挖掘了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宝贵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产生创造的火花。我们所要培养的不正是这种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吗?
’其二,珍惜每一次“出彩”,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教师经验丰富,理解往往比较深刻、理性,但头脑中约定俗成的东西多,难以打破思维的框框进行创新。而学生虽然缺少社会与生活经验,但他们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他们敢于质疑,敢说真话,勇于将直接的感受、意见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原本预设的教案和“标准答案”,一旦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就会有点措手不及。
’新课改强调要将“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实现沟通,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那位小男孩之所以回答“凶狠的大海”,是他对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海啸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他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将思维与语言有机统一,将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们不但要为他的勇气喝彩,更要为其中闪现出来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
’教师首先面对的是人,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需求与兴趣。那位化学老师驾驭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他处理“出彩”事件,反映出他是以学生需求作为自己教学的最主要依据,灵活根据课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上,适时转变教学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家冯冀才说过:“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的境界”。愿课堂中呈现出更多的 “精彩瞬间”,愿每一位教师更好地珍惜每一个“精彩瞬间”,用爱去关注,用心去回应,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自信、幸福的成长。
“精彩瞬间”岂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