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欣赏

讲述“我”的教育故事 (续)

发布时间:2007-11-19 阅读 : 2586

    

 ’九、把握机会
初一年新生报到时,我发现Z同学穿着很“酷”,表现也很随便,一副顽皮的样子,给我的印象很不好。我通过小学的老师侧面了解他的情况,发现他本是一个聪明、有能力的同学。但因为爱带领同学打篮球、搞活动,被小学老师批评,所以也经常与老师闹对立。老师把他视为不听话的孩子,他索性破罐破摔,不求上进。
第二周,我在班里选班干部,Z同学自告奋勇,班级同学一片哗然。我想,改变他的机会来了,于是当即同意让他担任劳动委员,但同时也对他的学习和行为提出几点要求,他考虑一下,表示一定达到老师的要求。
一学期下来,Z同学学习成绩已经进入班级前列,并积极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成为我得力的小助手。
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和捕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抱以积极期待态度,让学生发挥潜在的能力。

十、“低头”与“抬头”之间
全市骨干教师观摩课上,小刘已是第四次高高举起自己的手了。“该不该叫他?”我犹豫着,耳边响起其他老师地提醒:“他经常答非所问,千万别他回答问题。”“算了,还是不要让他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我想。于是叫了不爱举手发言、但成绩优秀的小强作答。小刘先是一愣,继而似有所悟地放下手、低下头,约有10分钟之久。——我知道我的行为伤害了他。
“我该怎么弥补呢?”我于心不忍地想着。最后我决定把到黑板做巩固练习的机会留给他。当小刘不看课本,准确无误地作答完毕,我由衷地表扬了他,并提议全班同学对他的表现表示祝贺。此时,我发现小刘下意识地昂起了头,眼睛里似有什么东西在闪动。
“低头”与“抬头”之间虽只有短短10分钟,但可能会给小刘留下一生的影响。相信孩子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我们去发现并发掘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教师刹那间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的伤害,要及时设法采取措施,挽回局面,因为对于个体学生而言,或许是他一生重大转变的契机。

十一、吹口哨
听教音乐的黄老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课上,“我”指挥学生随伴奏合唱。就在大家唱得投入之际,小K吹起了口哨,显得很刺耳、不和谐。“我”没有制止这位同学,等同学们都唱完之后,关上录音机,对小K说:“请你再吹一遍。”小K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不吱声。其他同学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看“我”怎么批评小K。“我”微微笑了一下,又对他说:“来,站前边,把你刚才吹的口哨吹一遍给同学们听听。”他低头嗫嚅着说:“老师,我错了。”“不,我只是想请你单独吹吹。”同学们的眼神似乎说,不知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我微笑地鼓励他:“没关系,别紧张,吹吧。大家来点掌声!”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到讲台前,吹了起来。虽然听起来有些紧张,但还不错。小K吹完后,“我”和同学们都报以掌声。他羞红了脸,看着我。“你吹得不错,但是要看场合和时间,同学们刚才都在唱歌,你的哨声就显得不和谐了,以后注意点,好吗?”“是,老师。”听了“我”的话,他承认了错误。
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小K总能认真听讲,主动配合。当然,有优美的乐曲,“我”依然找机会让他展示一下。后来,在一次课后,他对我说:“老师,那次我吹口哨,还以为你会狠狠地批评我一顿,没想到,你还鼓励我,真谢谢老师!”“我”笑着对他说:“你吹得也真不错呀。”我们两人都笑了。
学生吹口哨可能是情不自禁的,如果劈头盖脸予以批评,不但会影响音乐课地进行,而且可能导致师生冲突。黄老师的处理是给小K提供吹口哨的表演机会,使他的“情不自禁”适时适地予以表现,然后给予恰当地提醒批评。这样的批评教育实在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十二、名片效应
社会交往中,名片已被广泛使用。教师每到一个新班上课前,也要向同学自我介绍一番,以融洽师生关系,这便是教育中的“名片”,它的作用便是教育中的名片效应。
因工作调动,C二6班要换班主任了。听说这件事,不少学生很伤心,几个女生竟哭了。今天是新班主任王老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王老师深知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以后的班级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刚理了发、着上新装的王老师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微笑着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担任你们的班主任,将陪伴你们共同度过令人一生难忘的初中生活。请允许我讲几句话:第一,我愿意当同学们的班主任,因为我喜欢你们。第二,我能当好同学们的班主任,因为我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有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爱心。第三,随着我们彼此不断了解,相信我一定会成为同学们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慈母”、纪律上的“严父”,感情上的“挚友”,让同学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上一个新台阶。希望在我们共同呵护下,把我们C二6班建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给同学们留下一段值得回忆的初中生活。”学生已振作起来,掌声热烈、持久。学生的眼神也写满了信任。
学生心理上接纳老师,为他们今后自觉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老师非常注重第一印象的“名片效应”,在自己第一次自我介绍中,做了热情友好的就职演说,尤其突出了“导师、慈母、严父、挚友”这样一种学生渴望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老师怎不会为学生信任和接受呢?


十三、重新排座位
每学期伊始,不少学生对班主任排的座位不满意,影响到学习。这时就有家长来找班主任,“我孩子视力差……”“我孩子同桌的他不喜欢……”
班主任有时也给少数几个同学调了座位。可这一调引起更多同学的不满。学生对座位的不满转移到对班主任的不满,抱怨集中到班主任身上,说班主任不公平。
年轻的黄老师决定让学生自己来排一排。
“对自己的座位不满意的同学请举手。”张老师说。
数了数,全班不56人有34人不满意。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34”。
“既然多数同学不满意,大家今天就自己来排座位。排得好排不好没关系,试试看,你们看行吗?”
“要是排好了,算不算数?”
“要是大家都认可了,为什么不算数?”
同学拉反应热烈,纷纷说那就排吧!
“但是,”黄老师发话,“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有学生问
“你们可以充分协商,自行解决。不论有什么矛盾,你们别要求我做裁判。不然有会觉得我偏心。大家若是同意,就开始吧!”
学生们都说,同意!
教室里立刻出现从未有过的景象,他们互相商量,彼此交换条件,有的不仅安排自己,也安排别人,他希望他喜欢的人坐在他周围,有人同意,不同意的找自己喜欢的人去了。
当教室几乎静下来时,黄老师说:“现在,一个新的座位表产生了,还有不满意的吗?举一下手!”
数一数,还有18人。
黄老师说:“刚才的时间也许不够充实,再给大家一次机会,你们想到协商、调整,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满意。”
又是一阵协商与调整。
再次坐定后,黄老师问:“还有不满意的吗?”
“有”
“不满意的请举手”。
还有12个同学。
“还要再来一次吗?”
同学们说不用了。黄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请思考有没有一个座位表让每个同学都满意?”
结论是:没有。
“为什么没有?”
“座位的分布影响我的学习”
“我想跟我喜欢的人坐在一起”
……
“当你坐在不满意的座位上时,怎么办?”黄老师问。
“向老师申请调整。”
“凑合着”
“我会主动适应我不满意的座位。”
……
黄老师又让大家思索,生活中是否曾遇到类似的问题让你不满,同学们又踊跃发言。
黄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重新排座位是一种对现实的认识。其一,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不见得是别人的错;其二,不是你想得到的东西都有得到,得不到,别把它压在心理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其三,要学会理解与别人共处。”
原来排座位可以排出这么多学问来。
生活也犹如排座位,适者生存。

十四、看你的表现再说
当我走到小D身边都没发觉,他正全神贯注地玩“电脑宠物”。
我用手敲桌子,接着讲课。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的电脑宠物我先替你保管,一时半会不能还你,等到考完学后,看你的表现再说。”
我发觉,小D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再不能偷玩了,变得又勤学,又好问。终于,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二级达标中学。
在领取毕业证书时,他怯怯地向我告别。我把电脑宠物还给了他。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表现弥补了你课堂玩游戏的小过失,东西还给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
我觉得,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既留下悬念,又提出要求,从而使小D不再贪玩,既教育了学生,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真是一举两得。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