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2006级高一年新课程实验政治学科(1、2学段)实施计划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1、新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2、新教材构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
3、新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4、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
5、新教材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图文并茂,能更好地烘托教材主题。
(二)教学方式上的建议
研读教材和教参之后,有两个深刻感受:一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参考存在着脱节甚至冲突的地方,我们主张教学应该以教参为主要依据;二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中都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教学环节的处理上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学情分析
此届高一新生经历了初中三年的课改实践,对课改的理念比较了解、课改的实施方式比较熟悉,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必定能快速适应高中课改。因为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理论性增强。初中不少知识仅要求作初步的了解,只进行静态性研究,强调直观形象,而高中则要作本质、动态、定量的研究,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
⑵、知识量增大。各学科不仅难度增大,知识内容的"量"、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急剧增加。
⑶、综合性增加。高中学习中,要解决任何一门学科的问题,都不是单纯地直接运用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在阅读、写作(表达)、思维、计算和实验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初中的要求提高。
⑷、系统性增强。高中课程要求经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一现实情况的存在,对学生、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教研教学计划
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确定与把握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其具体计划表现在:
1.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平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
高一政治教学进度
周次 |
节数 |
教学内容 |
备注 |
2 |
2 |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1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
|
3 |
2 |
第1课《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2课《影响价格的因素》 |
|
4 |
2 |
第2课《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3课《消费及其类型》 |
|
5 |
2 |
第3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 |
|
6 |
1 |
第一单元测试 |
命题人:王厚生 |
7 |
2 |
第一单元练习讲解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4课《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
|
8 |
1 |
第4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
9 |
2 |
第5课《公司的经营》 第5课《新时代的劳动者》 |
|
10 |
2 |
第6课《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6课《股票 债券和保险》 |
|
11 |
2 |
第二单元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7课《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
12 |
2 |
第7课《兼顾效率与公平》 期中考试 |
|
13 |
2 |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
|
14 |
2 |
第8课《财政收入与支出》 第8课《财政的巨大作用》 |
|
15 |
2 |
第二单元测试 |
命题人:李志强 |
16 |
2 |
第二单元练习讲评 第9课《税收及其种类》 |
|
17 |
2 |
第9课《依法纳税》 探究活动:讲求效率 维护公平 |
|
18 |
2 |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10课 《市场配置资源》 第10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19 |
2 |
第11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11课《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
|
20 |
2 |
第12课《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12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
|
21 |
2 |
第四单元探究活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三单元测试 |
命题人:黄美艳 |
22 |
2 |
第三单元练习评讲 |
|
23 |
2 |
期末复习与考试 |
|
24 |
2 |
期末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