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2006级高一年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1、2学段)实施计划
一、对地理课标的领会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继承和发扬了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1.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要求能: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其核心理念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在课程结构设计上,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3个模块组成。这3个必修模块是递进关系,必须依次开设。这3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都紧紧地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常识性、基础性和素养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7个模块组成。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选修模块内容是平行关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
3.在内容标准上,它与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都具有规范课程内容的功能。但二者相比,“内容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关于内容选择:“内容标准”中的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瞄准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关于活动建议: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关于目标表述方式:“内容标准”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可理解、可达到、可测量评价。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
二、关于人教版教材
高中地理新教材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强化案例的设计和运用,在案例的呈现上更强调“分析”,具有“边叙边析”的特色;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给教学提供“话题”“情境”,较多地考虑了教学过程的需要,教材在布局上也注重引导教学过程。教材编写中努力体现出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引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学情分析
1.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
2.初中地理课改比高中先行一步,有利两者衔接,但初高中阶段教与学的差异梯度仍不小。当然不同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学习基础、个性特征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3.上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时完成的,其中已经融入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也被教师逐渐熟悉。但更多的是与新课改的冲突,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是进行教学行为创新的先决条件。
4.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考方案仍然滞后,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不和谐的高考的压力 。
四、教学教研计划及教学进度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认识,为新学年提出以下一些工作要求:
1.强化思想认识:势在必行,不可逆转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同时呼吁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
2.教师是新课改中最重要的资源,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融入新课程。
3.多交流,进行示范课、研究课等的观摩和研讨。
4.尽量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实践的平台,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5.认真筛选教辅材料,密切跟踪高考制度改革。
高一地理第一、二学段教学进度表
学周 |
日期 |
课时 |
教学章节内容 |
1 |
|
1 |
前言 |
2 |
3/9-9/9 |
2 |
前言, 1.1宇宙中的地球 |
3 |
|
2 |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① |
4 |
17/9-23/9 |
2 |
1.3地球的运动②③ |
5 |
|
2 |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
6 |
1/10-7/10 |
1 |
练习评讲, (国庆放假) |
7 |
|
2 |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① |
8 |
8/10-14/10 |
1 |
2.2气压带和风带①, (运动会) |
9 |
|
2 |
2.2气压带和风带②, 2.3常见的天气系统① |
10 |
29/10-4/11 |
2 |
2.3常见的天气系统②, 2.4全球气候变化 |
11 |
|
2 |
问题研究, 阶段复习(阶段测试) |
12 |
12/11-18/11 |
2 |
阶段测试试卷讲评 |
13 |
|
2 |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① |
14 |
26/11-2/12 |
2 |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②,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① |
15 |
|
2 |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②, 问题研究 |
16 |
10/12-16/12 |
2 |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2山岳的形成① |
17 |
|
2 |
4.2山岳的形成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① |
18 |
24/12-30/12 |
2 |
4.3河流地貌的发育②, 问题研究 |
19 |
|
1 |
练习讲评, (元旦放假) |
20 |
7/1-13/1 |
2 |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① |
21 |
|
2 |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问题研究 |
22 |
21/1-27/1 |
2 |
练习评讲, 总复习 |
23 |
|
2 |
模块总结评价 |
24 |
4/2-10/2 |
2 |
模块总结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