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①中、印佛像;②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知识)
2、深入掌握比较式鉴赏。(能力)
2、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及代表性作品。(情感)
重点难点:
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现象。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放映电影《神话》片断。
同时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种?佛教诞生在中国吗?
新课内容:
1、中国的石窟艺术。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中国的几大石窟吗?分别在中国的哪里?
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重庆大足石窟。
⑤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①乐山大佛、弋阳卧佛、八仙山大佛。
②云冈第20窟坐佛及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③比较印度及中国的佛教造像。
④比较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
⑤麦积山造像的世俗化。
3、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
①《六祖砍竹图》南宋梁楷作品。
②《九色鹿》、《本生图》。
③比较克孜尔壁画、莫高窟壁画。
④《飞天》及油画《飞天图》、舞蹈《千手观音》图片。
课堂总结:
欣赏佛教音乐《心经》,然后学生总结发言。
教学反思:
以《神话》中的印度风景及宗教场景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对佛教美术的神秘感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把课堂情境营造起来;将中国佛教美术的重要成就(三个世界之最、四大石窟、五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明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四尊从北凉至中唐佛教造像,理解佛教的本土化过程,深入地掌握比较式鉴赏,提高美术素养;以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引入佛教绘画,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本课的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附:座位表),让学生有真正讨论、探究的空间;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课堂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让学生有自我肯定和发现机会,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保持兴趣的源泉。学生回答的对与否,观点的深与浅已不是这堂课的焦点,快乐的学习、愉悦的讨论、充满悬念的探究才是学生们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