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南安国光中学 王炳辉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教材以“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为题,以德意志统一为切入点,介绍了德意志统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统一后德国向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体演变的艰难历程,贯穿这两方面内容的是德意志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这是理解德国为什么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理解德意志政体特点的重要依据,德国虽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代议制民主是非常脆弱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而对于德意志统一及德意志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了解甚少,学生这方面知识缺乏。而了解德国在向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体演变历程中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又恰好是理解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突破口。在教学中应简要介绍德意志统一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德国政体形成的背景,同时把德意志帝国宪法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分析,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不同类型及其异同,并适当了解魏玛共和国和法西斯帝国历史,理解德意志式的代议制对德国以后历史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恰当运用图表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以问题驱动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并达到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理解德意志政治制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德意志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认识近代资产阶级政体的特点,探究各国历史传统对民主政治特点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认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敌,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对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及德意志政体的特点。(2)难点:德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代议制民主建立的背景
1、统一的背景
2、统一的途径、过程
3、统一的影响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
1、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内容、实质、特点)
2、军队在帝国中的地位
三、德国代议制的发展与终结
1、魏玛共和国
2、法西斯帝国
问题设计:
问题1、促使德意志走上统一之路的因素是什么?德意志统一怎样完成?影响如何?
问题2、为什么说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
问题3、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皇帝、首相、议院分别拥有哪些权力?由此建立起来的德意志政体有何特点?有学者认为,虽然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问题4、英、德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两者有何异同?
问题5、上节课我们刚学过法国的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相比,两者又有何异同?
问题6、你认为军队在德意志帝国的地位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问题7、从宪法和军队在帝国的地位看,你认为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王国的哪些传统?
问题8、魏玛共和国虽然使人民享受到比帝国时代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但有人认为,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巩固提高:
德意志在统一后,其政治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并深刻影响这一发展历程的是什么?有何启示?
课外探究题:
19世纪末的中国,专制的清王朝已极度腐朽,中国遭到列强侵略,无论是清王朝还是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中国已走到历史的转折点上,这时清朝派出了由亲王载淳为首的考察团到欧美考察政治制度,想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一行人中有清朝官员、有清朝早期的留学生,他们满怀着期待……
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考察完英美法德四国后,你认为中国可以学习哪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理由是什么?应该如何实施?请你给皇帝写一封奏折。阐明你的观点,要言之有理。
教学反思:
我上《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的体会
南安国光中学 王炳辉
第九周是我校面向泉州市高中新课程教学公开周,这是自2006年秋季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泉州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教学研讨活动,也是我校作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发挥示范幅射作用的一项重大举措,承担这样的公开教学任务虽然是展示自己对新课程教学探索成果的机会,但压力也是显而易见,作为分管教学副校长、福建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在这次教学公开周活动中我主动承担了岳麓版必修(Ⅰ)《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的教学任务,既是在教师群体中起表率作用,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虽然新课程实验在我省才刚刚起步,虽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的初始阶段……,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体会。
一、研读课标精神,把好教学设计第一关
新课程实施前,我们对教材的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更多地把它作为惟一的资源,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挖透、吃透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尽量要掌握好教材。但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教材不再是惟一的教与学的资源,深入研读课标精神,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新课程观显得非常重要。以岳麓版必修(Ⅰ)《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为例,它是课标“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单元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课标要求“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
在把握课标精神和对教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对《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产生的背景、内容、理解德意志政体的特点。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及英国《权利法案》等,认识近代资产阶级政体的特点、探究各国历史传统对民主政治特点的影响。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认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敌,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对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的影响。(2)教学重点:《德意志帝国宪法》及德国政体的特点、性质。(3)教学难点:德
二、选准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点准确无误地传输给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讲”的问题,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标的要求,如何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由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上来,因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考虑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讲授法”如果不赋予新的内容,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小组合作讨论由于学生对西方代议制民主了解不多,课外知识积累不够,课堂讨论很容易冷场或浮于表面,因而我在《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的教学法设计中考虑以问题驱动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来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通过“促使德意志走上统一之路的因素是什么?德意志统一是怎样完成?影响如何?”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了解德意志政体建立的特殊背景:一是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从而使学生理解德意志统一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这一政体专制主义色彩又非常浓厚。又如通过“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皇帝、首相、议院分别拥有哪些权力?由此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有何特点?有学者认为,虽然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及课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第一个问题答案,在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个别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第二个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判断得出第三个问题答案,较好突出了教学重点——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了解德国政体的特点、性质。再如通过“英、德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两者有何异同?”、“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法国的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相比,两者又有何异同?”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用表格方式从政体、国家元首权限、政府产生及权限、议会权限、权力中心、特点等几方面比较不同点,同时概括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共同点,表格的方式简单明了,学生容易区别掌握,从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如学生通过比较知道,英、德
三、尊重学生主体,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因此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手段上要有利于自主学习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我在《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的设计与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对于德意志统一问题及德意志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了解甚少,而了解德国在向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体演变历程中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又恰好是理解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突破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德意志统一过程,另一方面突出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传统对德国政体及历史的影响。其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相结合,设计问题尽量轻松愉快且有针对性,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如“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法国的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相比,两者又有何异同?”就比“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来得顺畅而不死板,解决的又是同一个问题;又如“魏玛共和国虽然使人民享受到比帝国时代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但有人认为,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你是否同意?为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与思考回答,学生就明确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代议制民主有了发展,但受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深远,导致法西斯在德国上台,德国成为二战策源地。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设计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标要求,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层次,而不是挖掘教材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拔,不再提供现成答案供学生参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把课后“解析与探究”材料,用两组图片(一组是马克思、黑格尔、贝多芬等,另一组是俾斯麦、希特勒)比较方式,激起学生对德意志民族高度文明与极端凶残历史渊源探索欲望后导入本课教学等。
四、重视课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称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总结与反思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前,虽然也经常在上完课后对自己的一堂课进行一番自我评价,但很少形成书面材料,这样的反思显然不可能触及课堂深层次问题。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我养成了每课后写教学随笔的习惯,虽然有时也就是三言两语,但注重在理念上、在课堂师生关系等深入反思,现在返过去看还是有感触的,自己感觉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上完《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一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①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其实在备课环节中,教师的同伴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准备过程中,我们同一备课组的一位年轻老师向我推荐了华南师大